德行论视域中的中国儒家伦理与品格教育
本文选题:德行 + 德行伦理学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德性伦理学已经成为克服效益论与义务论所造成的道德教育弊端的良方。通过对儒家伦理思想与西方德性伦理学的比较发现,儒家伦理几乎具备了德性伦理学的所有8个重要特征:即强调品格之上,主张目的论,肯定人性的可塑性与德行后天性,以中庸之道作为德行培养的标竿,追求自然主义,强调实践智慧与道德德行的共生关系,强调德行一体以及注重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公民教育的密切联系。中国儒家伦理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德行伦理学。中国儒家德性论可以作为品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Abstract]:Ethics of virtue has become a good way to overcome the mal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caused by the theory of benefit and dut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onfucian ethics and western virtue ethics, it is found that Confucian ethics has almost all the eigh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virtue ethics: emphasizing character, advocating teleology, affirming the plasticit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virtue. Taking the mean as the standard of moral cultivation, pursuing naturalism, emphasizing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ctical wisdom and moral conduct, emphas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morality and conduct, and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ethics,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civic educ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Chinese Confucian ethics transcends moral ethics. Chinese Confucian virtue theory can be used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or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分类号】:B82-06;B2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树勤;杨学坤;;以公心辨:辩论理念的回归与超越[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天人统一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实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3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陆建华;荀子礼法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丁成际;;“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荀子“群己之辨”的价值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丁成际;;荀子礼之功能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袁健惠;;先秦汉语受事前置句类型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王光辉;;荀子道德论新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4 牟颖;;首善之区需首善之思——首善之区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5 尚学锋;;竹简诗论“《卷耳》不知人”的阐释史意义[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6 姚小鸥;王克家;;《论语·宪问》篇“骈邑三百”解[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7 姜燕;;医古文的学习和研究需要文字训诂学素养[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黄海波;;《内经》形神兼养的医学思想[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王明强;;《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下价值[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彩风;儒家诚信观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洪军;陆机诗歌情感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冷兰兰;儒家之“勇”的伦理意蕴[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徐慧娟;《唐律疏议》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邱立汉;荀子的文学思想及其文学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芳苹;简论楚歌的流变与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恒利;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型[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
2 姜广辉;船山哲学与理学[J];孔子研究;1986年03期
3 楼宇烈;中国现代社会与儒家伦理[J];文史哲;1999年05期
4 周兵;浅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儒学的几点功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杨书澜;论儒家伦理对商品经济的阻碍作用[J];求是学刊;1995年02期
6 林平;;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的冲突与交融[J];现代哲学;2000年03期
7 王硕;;先秦儒家报德要义解析[J];兰州学刊;2009年08期
8 周君;;传统儒家“群体本位”思想的当代启示[J];文教资料;2009年26期
9 徐宝锋;;《礼记》伦理认知的诗学品格[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10 郭洪纪;儒家的工具伦理与传统制度的超稳态性[J];哲学研究;199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焕英;;儒家伦理与独立后的新加坡道德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2 ;编后[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3 许宁;;儒佛孝道之比较[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王俊勇;;儒学“天人合一”观念的现代价值[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附录2:第一辑~第十四辑总目录[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贺圣达;;儒家学说与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7 刘西芳;;取儒家伦理精华,浇社会主义道德之花[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8 章立明;;试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向现代经济伦理转换的可能性[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李瑛;;儒家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李德仁;;2005年儒学研究的一些观点[A];孔学研究(第十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三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勇;儒学与现代化的紧张与契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郭齐勇 丁为祥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N];长江日报;2005年
3 禹工;血缘亲情:是腐败之源还是普遍之爱?[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温海明邋张凤琴;论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N];光明日报;2008年
5 李承贵;儒学行走中的困惑[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李承贵;儒学行走中的困惑[N];今日信息报;2007年
7 记者 泽羽 特约记者 林桂榛;21世纪中国哲学对话全球文明[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李翔德;从《礼记》看孔子及儒家的和谐社会系统论[N];太原日报;2007年
9 余秉颐;儒家伦理观的思辨化与世俗化[N];光明日报;2003年
10 周恩荣;儒学、当代新儒学与当代世界[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魏彩霞;全球化时代中的儒学创新[D];浙江大学;2003年
2 方世忠;儒家传统与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郑秋月;以杜维明和成中英为例的波士顿儒学与夏威夷儒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尹怀斌;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宝;论儒家伦理在韩国影视剧中的表现[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徐川;论新加坡儒学复兴运动与当代儒学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金洙成;儒家思想对中韩学校德育的价值及启示[D];延边大学;2001年
4 毛国民;论孟旦对中国哲学中人之概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定安;以同述异与因异求同[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冯玉君;儒家仁爱与基督教圣爱的比较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张承秋;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王婧;儒家文化对韩国国民素质的积极影响及启示[D];吉林大学;2009年
9 范淑军;自救与他救——先秦儒家人性论和基督教人性论之比较[D];苏州大学;2009年
10 许广东;杜维明儒家文化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99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99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