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和谐结合——兼论中国德性社会建设何以可能
本文选题:道德理性 + 道德情感 ; 参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13期
【摘要】: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基础,一直以来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道德理性主义者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只是一种本能冲动,需用理性对其进行约束;道德情感主义者则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感性,道德理性并不能解决道德上的善恶,只有情感才能彰显人的感性生命与自由本性。但事实上,人是理性和情感交织的对象,既是道德的载体,也是道德的主体。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之间是一种"理不离情、情不离理"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道德具有了一种可能之美,让道德之学成为了一种富有动力和韧性的哲学。同时,二者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也为人类道德实践,特别是当下中国德性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启示意义。
[Abstract]:There have always been two opposing voices about the origin and foundation of morality. Moral rationalists believe that the basis of morality is moral reason, moral emotion is just an instinctive impulse, and it needs to be restrained by reason, while moral emotionalism thinks that the basis of morality is moral sensibility. Moral reason can not solve the moral good and evil, only emotion can reveal human perceptual life and free nature. But in fact, man is the object of reason and emotion, which is not only the carrier of morality, but also the subject of mora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reason and moral emotion is a ki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son and emotion. It is this kind of relationship that makes morality have a possible beauty and makes the study of morality become a kind of philosophy full of motive force and tenac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provides positive enlightenment for the practice of human morality, especiall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virtue society.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B82-0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述刚;;对理性与情感的“交互性”误解——学界道德基础纷争之根由[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戴茂堂;李家莲;;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之维[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吴志文;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关于当前道德建设的一点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4 徐贵权;道德理性的反思与建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李建华;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近代西方道德情感理论述评[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强以华;;道德:理性与情感——兼论应用伦理学中理性与情感的地位[J];哲学动态;2010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湖北大学 戴茂堂;[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邹喜;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批判性反思[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鲍金;休谟问题及休谟的解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姜智红;;休谟怀疑主义述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闫超;;公共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的执行主体因素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向俊杰;;农民的进城务工经历与其对村委会满意度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8 陶富源;物质概念三种涵义的区别及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林婷;权威与秩序——对于中间组织缺失与整合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王建文;;论产权制度的伦理意蕴[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长隽;胡劲松;;论大学章程制定主体[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湛中乐;高俊杰;;论大学章程在现代大学法人制度中的地位[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3 刘业进;莫志宏;;论社会科学的事实[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刘业进;莫志宏;;从集中控制到框架条件管理——城市规划的演化理论视角[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5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贺涌;;对韦伯关于资本主义以前西方经济史的一个概述[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俊俊;;“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8 何东霞;;法经济学——一个法律的经济效率视角[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凌斌;;经济运行的法律影响:科斯框架的一个理论澄清[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8 江依妮;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芳;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低效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华丽;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论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明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资本培育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凯;由人格化到体制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毛佳怡;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制度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吴玄;马基雅维利与威尼斯城市共和国宪政[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夏远航;作为经济法起源的经济合作契约之解释[D];湘潭大学;2010年
9 陈文;地方政府政务公开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彭光灿;马克思人学理论视野下的人本管理理论重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雪萍;科学理性及其双重效应[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2 张瑜;;休谟之道德情感论[J];池州师专学报;2007年02期
3 王元骧;“新理性精神”之我见[J];东南学术;2002年02期
4 戴茂堂;李家莲;;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之维[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吴志文;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关于当前道德建设的一点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6 余晓菊;实践的合理性:人类走出困境的现实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7 李建华;论情感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1986年06期
8 张曙光;道德三要素与道德三形态——关于当前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开放时代;1997年01期
9 徐贵权;道德理性的反思与建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徐贵权;论价值理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述刚;;对理性与情感的“交互性”误解——学界道德基础纷争之根由[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李建华;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近代西方道德情感理论述评[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李彬;道德情感的伦理地位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5期
4 戴茂堂;走向情感化的情感──关于传统道德的反思[J];社会科学;1998年09期
5 李建华;;道德理性化的历史批判及其启示[J];现代哲学;2000年03期
6 江畅;;论德性与良心的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何丽青;;试析道德自省的作用因素[J];沧桑;2007年03期
8 萨·巴特尔;;论康德的道德自由与德性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盛霞;;道德判断与历史判断——论朱子与陈亮的德性与功业之争[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吴刚;简论西方近代经验派道德情感主义[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宏;;医学基础上的道德理性[A];2002福建省科技界科学道德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2年
2 徐卫红;;从康德的角度看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误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于民雄;;朱熹的“理”与道德理性[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戴兆国;;儒家仁道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李文演;;从克己复礼观看孟荀道德教育论特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谭佛佑;;王安石德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王涛;肖平;;人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王易;刘yN;;试析儒家的品德养成论[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李锐;;论儒家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10 余治平;;儒家责己与责人的道德要求[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 曾军;以学养德[N];光明日报;2011年
2 谭长富 罗建文;简谈制度伦理建设[N];光明日报;2002年
3 康健;从德性伦理到制度伦理[N];学习时报;2000年
4 卢晓军;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浅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1年
5 胡瑶;机器人也要有“德性”[N];经济参考报;2008年
6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尊严是外在存在与内在德性的统一[N];中国社会报;2010年
7 宋圭武;市场经济的德性基础[N];海南日报;2011年
8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华东师范大学 杨国荣;从知其善到行其善[N];社会科学报;2001年
10 詹世友;德性与法治精神的融合[N];社会科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夫伟;迷失与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治华;伦理学视阈中的尊重[D];复旦大学;2007年
4 王小锡;经济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章羽;非理性在个体道德养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6 董冰;同一、分立与互补[D];山东大学;2010年
7 王刚;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孔文清;弗洛姆自律道德及其对中国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万光军;孟子仁义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世民;论财富伦理[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训锋;论康德的道德情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军;道德情感与道德实践[D];吉林大学;2006年
3 叶圣梅;规则意识的伦理审视[D];苏州大学;2010年
4 桑兰兰;先秦儒家持中思想及其德育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淑芳;亚当·斯密美德论探析[D];郑州大学;2012年
6 齐志宇;实现正义过程的“伤害性”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7 朱超博;快乐、德性与创造[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筱倩;道德理性的选择之维[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赵恒君;浅析休谟道德情感理论及其现代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建国;试论人的幸福与道德的关系[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11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11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