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知识与伦理客观性
本文选题:道德知识 + 价值的实在性 ; 参考:《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关于道德知识的本质的问题与道德辩护问题密切相关。道德虚无主义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在根本上值得在乎,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道德上错的。这个观点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人类状况的一个标记。面对虚无主义的这个挑战,很多道德哲学家已经感觉到为人类道德提供一个辩护的迫切性。传统的道德实在论被认为是回应这个挑战的一种有力方式,但有趣的是,这种实在论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道德怀疑论,而且也不能对道德动机提出合理的说明。另一方面,非认知主义的道德理论在能够说明道德动机的可能性的同时,却被认为也是道德怀疑论和道德虚无主义的一个来源。本文旨在考察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一些主要张力,在批评道德知识的物理知识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借助于休谟、康德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试图表明道德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并由此对怀疑论和虚无主义的挑战做出一个回答。
[Abstract]:The essence of moral knowled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moral defense. Moral nihilism holds that nothing is fundamentally worth caring about because nothing is morally wrong. This view has become a mark of the human condition of our tim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nihilism, many moral philosophers have felt the urgency of providing a defense for human morality. Traditional moral realism is considered to be a powerful way to respond to this challenge, but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this realism not only leads to moral skepticism in a sense, but also fails to provide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of moral motiv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non-cognitive moral theory is regarded as a source of moral skepticism and moral nihilism while it can explain the possibility of moral motiv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main tension between these two views, based on the physical knowledge model of criticizing moral knowledge, through the aid of Hume, Kant and Aristotle try to show that moral knowledge is a kind of reflective knowledge and thus give an answer to the challenge of skepticism and nihilism.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
【分类号】:B82-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春;庄忠正;;“美德即知识”命题新探[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赵利平;;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之辨析[J];华章;2010年14期
3 钱梦旦;;从亚氏美德伦理学看“好的生活”的追求与实现[J];法制与社会;2010年26期
4 杨国荣;道德的形上内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侯忠海;试论摩尔的“善是不可定义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钟妹贵;;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J];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郭琰;;荣誉与德性:希腊英雄社会的伦理意蕴[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蔡贤浩;;论康德的“善恶”观[J];江汉论坛;2011年07期
9 郭琰;;荣誉与德性:希腊英雄社会的伦理意蕴[J];道德与文明;2009年05期
10 周恩荣;;康德论有道德价值的行为[J];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青山;;实践理性中的科学[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万俊人;;回应韦伯:关于儒家伦理的方法论解释[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3 东方朔;;德性论与儒家伦理[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4 金林祥;;论我国儒家德育的优良传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李文演;;从克己复礼观看孟荀道德教育论特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张传有;;认知逻辑与伦理学说的发展[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易;刘yN;;试析儒家的品德养成论[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王涛;肖平;;人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江畅;;应当重视伦理学教育[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何怀宏;;现代伦理学:在康德与卢梭之间[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才;“商讨理论”视野中的伦理[N];学习时报;2002年
2 龚天平;追寻德育的内在演进路径[N];光明日报;2006年
3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钱广荣;道德悖论的本质与模态[N];光明日报;2008年
4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副主任,,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后 石国亮;道德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万俊人(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自下而上 求同存异[N];中国艺术报;2000年
7 邢贲思;理性、正义和善[N];学习时报;2002年
8 苏州大学哲学系 李兰芬;《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简介[N];光明日报;2009年
9 王松;加强道德教育应有的认识[N];陇南日报;2009年
10 任银睦;责任时代的伦理反思[N];青岛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夫伟;迷失与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庞晋伟;崇善的大学[D];东南大学;2006年
3 戴景平;善恶的人性尺度和社会尺度[D];吉林大学;2007年
4 高书文;孔子成德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谭维智;道德减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高玉平;道德客观性的证明[D];吉林大学;2006年
8 李志强;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9 何良安;为了幸福[D];复旦大学;2007年
10 谢燕;论查尔斯·泰勒的善的概念[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慧;思辨与幸福[D];山东大学;2012年
2 李海平;别尔嘉耶夫善恶观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王立榕;论现代性道德的理性重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方群;社群主义伦理学考辩[D];苏州大学;2005年
5 胡丹;现代西方元伦理学的开端[D];厦门大学;2007年
6 杨伟芳;叔本华善恶观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蒋风冰;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D];浙江大学;2007年
8 杜宇鹏;西方伦理学中的幸福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刘财安;柏拉图道德教化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张会永;海德格尔与现代西方伦理学转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12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12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