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诠释孔子伦理思想的方法及其向度
本文选题:梁漱溟 + 孔子 ; 参考:《伦理学研究》2013年05期
【摘要】:梁漱溟在诠释孔子伦理思想的过程中,彰显出了明显的方法论意识。本体诠释的方法、从事实判断推导出价值判断的方法、心理体验的方法以及实践诠释的方法等,构成了梁漱溟诠释孔子伦理思想的基本方法。总体上看,梁漱溟诠释孔子伦理思想呈现出了双重的向度,既有"义理"(侧重知识建构)向度的诠释;也有"治事"(侧重社会运动)向度的诠释,而后者则成为其有别于其他新儒家的显著特征。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explaining Confucius' ethics, Liang Shuming showed a clear sense of methodology. The method of Noumenon interpretation, the method of value judgment from fact judgment, the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nd the method of practical interpretation, etc., constitute the basic method of interpreting Confucius' ethics thought by Liang Shuming. On the whole, Liang Shuming's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us' ethics shows a dual dimension, includ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righteousness" (emphasis o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governing things" (emphasizing social movements). The latter has become a distinct feature from other Neo-Confucianists.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B82-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淮;;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范丽娟;;文化现代化: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着力点[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3 冯尔康;;清代宗族的社会属性——反思20世纪的宗族批判论[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4 叶美芳,牛文君;诠释学研究中的拓展与泛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司红玉;孙继龙;;健身气功与“心性”之关系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6 陈秀;;梁漱溟东西文化观形成历程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7 周良发;唐建兵;;梁漱溟文化民族主义初探[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徐克敏;四首佚名诗非梁漱溟所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贾可卿;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秦海滢;论明代乡村教化的发展历程[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峰;;解读经典针灸理论传承:以传承模式为中心[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孙崇文;;理想与实践:乡村教育运动中的陶行知和梁漱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陈德安;;大同思想不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而是汉儒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谢泳;;民国山西村政建设中的“制度设计”[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智;王安平;;论抗战时期中间势力的宪政思潮[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翁有为;尹涛;;抗战后自由知识分子对民主宪政的认识——以张君劢为中心[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7 吴浪波;;互助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8 张宝明;;新文化元典与“内圣外王”的演绎[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9 杨东;;苏维埃时期中共对基层权力的改造[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4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丁威;中国中间党派研究:1937-1949[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9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涛;《伤寒论》六经的诠释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钟芳华;徐复观文化哲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范伟;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堕距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程岩;侵权归责新探[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6 刘磊;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毛泽东与梁漱溟农民观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胡丽娟;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8 张彩云;试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庄晓芸;借鉴儒家文化普及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丽妃;黄宗羲《孟子师说》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栗玉仕;文化失调与儒者复出的呼唤——梁漱溟东西伦理文化观研究[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史炳军;梁漱溟晚期心性论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 熊吕茂;论梁漱溟的道德伦理思想[J];理论学刊;2004年06期
4 冯仰生;王军;;伦理代宗教——梁漱溟论儒教[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熊吕茂;梁漱溟的道德理性思想评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杨泽波;道德代宗教:一个有意义话题的重提——论梁漱溟儒学具有宗教作用之学说的理论意义[J];河北学刊;2003年03期
7 陈世陔;孔子的伦理思想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之比较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8 路广正;曾子教育思想初探[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9 崔陈华;简述孔子的富贵观[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10 刘研;浅说孔子的伦理道德观[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玫;;孔子“君子”教育观的现代价值[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2 谢瑞君;刘海君;;论孔子的诚信观[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巧利;;略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可教性”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4 张谦;;孔子孝道理论的现代性——孔子孝道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与价值[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汤恩佳;;论儒家诚信道德的现实意义[A];孔学研究(第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九次暨海峡两岸第六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奥烈;;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与政治文明建设[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梁济;;孔子伦理道德思想与转型期道德体系建构的思考[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8 葛荣晋;;孔子论“仁”及其现代价值[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9 王艾宇;;“五常”重评[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10 刘长林;;以道德代宗教与伦理本位社会的和谐——梁漱溟论中国文化要义的解读[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胡凡;孔子的学习精神与传统耻感文化[N];光明日报;2010年
2 哲学所 张天行;朴实的志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秦海生;儒学思想的承继与批判[N];汉中日报;2005年
4 杨丹荷;我们为什么应该孝顺父母?[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黑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副主任、北师大在读博士 李君明;跟孔子学道德之“道”[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骞叔;讲道德为了谁[N];人民日报;2006年
7 张立文;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N];光明日报;2004年
8 骆承烈;孝道及其现实意义(摘要)[N];新乡日报;2006年
9 ;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N];成都日报;2009年
10 张传玖;生命就在自己手上[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济忠;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王世明;孔子伦理思想发微——现代生活语境中的《论语》解读[D];清华大学;2004年
3 王珍喜;文明冲突视野下的伦理社会[D];复旦大学;2007年
4 赖志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伦理特质[D];复旦大学;2004年
5 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杨松贺;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楷;荀子伦理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9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10 贺韧;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莉;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温召贤;农耕文明与孔子孝道[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唐水桥;论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及其现实意义[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吕振;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观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路丙辉;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转型[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6 秦九玲;梁漱溟的伦理秩序观[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7 吕甜甜;乡村建设的伦理之维[D];江苏大学;2008年
8 答浩;论孔子的修身之道[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9 王娟华;伦理的政治化与伦理的哲学化[D];河南大学;2005年
10 刘德贵;孔子君子理念对道德人格养成的启示[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21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2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