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道德人格研究:范式与分歧

发布时间:2018-05-28 19:23

  本文选题:道德人格 + 美德 ; 参考:《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12期


【摘要】:道德人格研究领域与美德伦理学近来交汇于社会心理学。而这些研究基本可以区分为两个维度,即结构—过程与观察者—行动者。这两个维度区分出四种研究范式,即道德原型范式、道德榜样范式、道德信息加工范式和美德民众概念范式。这四种范式发现,无论是结构或者动力,道德人格都有其独特性。且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行动者视角,道德人格者都和普通人不同。道德人格甚至整个人格观趋待整合,并需要解决特质与情境、结构与动力、理性与直觉、描述与规范等理论问题,方能更好地指导道德人格或美德研究。
[Abstract]:The field of moral personality and virtue ethics have recently intertwined in social psychology. These stud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dimensions: structure-process and observer-actor. The two dimensions distinguish four research paradigms, namely, moral archetypal paradigm, moral role model paradigm, mo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aradigm and virtue populace conceptual paradigm. These four paradigms find that moral personality has its own uniqueness, whether it is structure or motive force. And whether observers or actors view, moral personality is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people. Moral personality and even the whole personality outlook need to be integrated, and need to solv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tuations, structure and motivation, rationality and intuition, description and norms, and other theoretical issues, in order to better guide the study of moral personality or virtu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Department
【分类号】:B82-0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丰;彭凯平;;从心理学视角看情境主义与美德伦理学之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喻丰;彭凯平;韩婷婷;柏阳;柴方圆;;伦理美德的社会及人格心理学分析:道德特质的意义、困惑及解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燕国材,刘同辉;中国古代传统的五因素人格理论[J];心理科学;2005年04期

4 王云强;郭本禹;;大学生道德人格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11年06期

5 王云强;郭本禹;;当代西方道德人格研究的两类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6 喻丰;郭永玉;;攻击者的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7 喻丰;彭凯平;韩婷婷;柴方圆;柏阳;;道德困境之困境——情与理的辩争[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1期

8 沐守宽;顾海根;;美德形容词评定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3期

9 江畅;;论德性的项目及其类型[J];哲学研究;2011年05期

10 彭凯平;喻丰;柏阳;;实验伦理学:研究、贡献与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燕国材;;论孟子的“仁义礼智”四因素人格结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1期

2 曾晓强;;道德认同研究进展与德育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孙婕;;论歌唱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理的影响因素和培养策略[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0期

4 王沛;;道德人格的社会认知观及其对德育实践的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5 赵永刚;黄毅;;美德的实在性:心理学态度理论的辩护[J];道德与文明;2014年04期

6 李慧青;;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逻辑先后论[J];华章;2011年30期

7 田芳;姚本先;;论孟子的人格特征及其价值取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邹丹杰;王晓艳;;中国人的人格与生肖文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燕国材;;孔子所说“知仁勇艺”的心理与教育内蕴[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喻丰;彭凯平;;从心理学视角看情境主义与美德伦理学之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连荣;社会偏见对攻击行为影响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金荣;3-12岁儿童人格的结构评定及其发展特点的追踪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艳萍;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心理思想的影响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刘同辉;中体而西用,,返本以开新—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毕重增;自信人格理论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6 姚景照;生产型民营企业组织诚信价值观: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郭太玮;大学生锻炼自信特点及其行为干预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宋文霞;认知加工偏向下工读学校学生攻击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向征;诚信教育优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敖天侠;初中生自恋类型及其对注意偏向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2 张海丽;家族企业人际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D];暨南大学;2011年

3 滕凤仙;啦啦操教学对女大学生自信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干;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与重塑路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宋志广;道德原型观的调查及其内隐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沈汪兵;道德与创造力有关吗?[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淑华;王阳明的理想人格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吴芳;人格研究中国化的方法论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魏薇;中医人格分型历史文化及现代意义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窦建鹤;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红,王登峰;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确认与形容词评定结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2期

2 赵永刚;吕耀怀;;美德伦理学与情境主义:论品格特征的实在性[J];道德与文明;2009年04期

3 亓奎言;;“科学地”解读康德伦理学——神经伦理学的视角[J];道德与文明;2011年06期

4 戴琴;冯正直;;神经质人格对情绪词注意偏向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4期

5 喻丰;彭凯平;韩婷婷;柏阳;柴方圆;;伦理美德的社会及人格心理学分析:道德特质的意义、困惑及解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马艳;寇_g;;亲社会与攻击性儿童在两类假设情境中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4期

7 韩仁生;中小学生交往范围内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8 崔红,王登峰;西方"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建立和适用性分析[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9 燕国材,刘同辉;中国古代传统的五因素人格理论[J];心理科学;2005年04期

10 马艳;寇_g;;用SIP合成分数研究儿童在两类假设情境中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J];心理科学;2007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黄华新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沐守宽;美德形容词评定量表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慧红;道德研究新视角:道德判断测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凯麟,龙兴海;试论道德人格的类型[J];道德与文明;1994年03期

2 陈谷嘉;论孟子的道德人格理想目标系统[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3 王正明;哲学人格与道德人格的内在契合[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彭升,彭放珍,曾山金;道德人格内涵新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02期

5 郭本禹;王云强;;道德人格: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曾红,杨鑫辉;试论中国传统道德人格的现代延伸[J];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10期

7 楚丽霞;互联网对青少年道德人格形成趋势的影响——来自天津社会科学院的调查[J];道德与文明;2004年02期

8 张春香;;章太炎“大独”观解析[J];江汉论坛;2006年04期

9 马向真;;自我同一性与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发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马建国;;社会转型期行政人员道德人格探微[J];理论月刊;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德胜;宋洁;;简论震卦与国运[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吕安兴;;论张謇的道德人格及其现实价值[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石天敬;;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道德人格[A];银龄睿智——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论文选编[C];2006年

4 汪诚国;;瞿秋白的道德人格和现代理想人格[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战国;;儒家的道德人格[A];2004年学术前沿论坛哲学分会坛论文集[C];2004年

6 韩桂林;;什么是教师的最大幸福[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唐小益;;优化班集体管理的四种情境[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友敬;;再谈道德规律 历历不爽[A];老子故里话老子(第十一集)[C];2004年

9 王善军;;中华家教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10 朱贻庭;;论“见利思义”与“成人”人格[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新湘;培养主动积极型的道德人格[N];新疆日报(汉);2007年

2 李秋洪;道德人格与社会化:未成年人的成长之路[N];光明日报;2004年

3 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顾骏;专家靠什么做专家?[N];东方早报;2011年

4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 王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N];光明日报;2007年

5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 韩传信;教师是“会说话的教科书”[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赵继伦(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公民荣辱意识的道德诉求[N];吉林日报;2006年

7 金柯;把“智优生”育成“资优生”[N];解放日报;2004年

8 兰秀良;恻隐之心 人应有之[N];光明日报;2006年

9 魏彬;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N];衡水日报;2008年

10 刘旭兵 晋城二中教师;关于和学生谈心的思考[N];太行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春香;章太炎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王宏;伪善论[D];中南大学;2012年

3 廖加林;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基础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雷晓敏;中小企业家信用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秦彪生;中共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朱虹;社会中介组织的伦理审思[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9 叶枫宇;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孙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视域中的个人品德建设[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永军;道德人格词汇评定量表的编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彭放珍;论道德人格[D];中南大学;2002年

3 许闯;道德人格的隐喻表征维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龚琦;负创造力与道德人格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贺伟;论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亢丽娟;道德人格的现代转换[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干;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与重塑路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8 潘晶;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烨;关怀伦理视角下我国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培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常海燕;论虚拟社会中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D];广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47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47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c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