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2016年年会述评
本文选题:生态文明建设 + 文明与自然 ; 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中国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2016年年会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主要内容:关涉文明与自然及其取代现代性哲学的生态哲学智慧,以及人向自然生成并走向"顺应"自然的科学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背景和哲学基础;聚焦如何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及精神成为实践理念直至落地生根,特别是包括有效结合本土经验在内的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促使发展方式和交往方式应该包含的绿色维度和绿色内涵等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与本土方略;借鉴游牧文明的生态生存方略及其生态哲学智慧,创建生产生活生态共赢、社会共治、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机制,并有序培育绿色情商以及有效规避环境风险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理念与实践走向。
[Abstract]:The theme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philosophy of environment in 2016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it concerns civilization and nature and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ical wisdom that replaces modern philosophy, and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a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uch as man's emergence to nature and the science of "conforming" to nature; Focusing on how to implement the five major development concepts, especially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so that the concept and spiri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ecome practical ideas until they take root, especially the top-level design, which includes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local experience, The system arrangement and path choice sh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idea and local strateg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ch as green dimension and green connotation, draw lessons from nomadic civilization's ecological survival strategy and ecological philosophy wisdom. The practical idea and practice tre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uch as creating production and life ecological win-win, social co-governance, establishing new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ultivating green emotional quotient in order and effectively avoiding environmental risk, etc.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ZX029) 内蒙古大学生态哲学创新团队项目(121106-22)
【分类号】:B82-0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树利;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融合[J];华夏文化;2005年01期
2 易小明;;论生态文明的限度[J];道德与文明;2006年05期
3 龙柏林;;生态文明:从理念到行动[J];现代哲学;2008年01期
4 邓翠华;;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性、艰巨性与实现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包庆德;;生态文明:技术哲学维度的解读[J];湖南林业;2009年09期
6 舒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文史博览(理论);2012年12期
7 邹爱兵;生态文明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8年11期
8 小约翰·柯布;柯进华;;历史性的一步——评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3年00期
9 王佳佳;苟颖萍;;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3年22期
10 ;生态寺观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J];中国宗教;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宁芳;露天煤矿污染源分布特征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汪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吴巨培;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吴菲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55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5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