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伦理秩序更替
本文选题:技术创新 + 伦理秩序 ; 参考:《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03期
【摘要】:技术创新不仅产生了工具意义上的技术革命,同时也引发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结构关系的巨大变化,这种变革是沿着适应自然、群居合作———征服自然、劳动分工———尊重自然、倡导责任———融入自然、天人和谐这样一种路径来演进和发展的。沿着这一途径,可以研究技术创新与自然及社会伦理秩序更替之间的关系。技术创新对自然的伦理冲击,可以从结构维度上去尝试分析,依照地表、水系、大气层、生物圈这样一个结构来进行研究,着眼点是揭示技术创新对自然法则的改变及其伦理影响。技术创新对社会伦理的影响主要作用于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伦理秩序三个方面。技术创新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度的,在面临制约的同时,也促使道德伦理发生重要的变化。
[Abstrac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not only produced a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in the sense of tools, but also caused a great change in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Division of labor-respect for nature, advocacy of responsibility-integration of natur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man such a path to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Along this approa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replacement of natural and social ethical order can be studied. The ethical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nature can be analyzed from a structural perspective, based on a structure such as the surface, water system, atmosphere, and biosphere. The point of view is to reveal the change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natural law and its ethical influence.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social ethics mainly affects three aspects: moral concept, code of conduct and ethical or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oral ethics is not unidirectional.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2-05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胜国;;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J];四川有色金属;2012年01期
2 陈静;;他者伦理视域中的当代人际和谐建设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于士博;;基于G1法的安防产品科技创新性评价研究[J];安防科技;2011年05期
4 章冬梅;;谈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如何做好项目申报工作[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周晓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朱佳磊;曾繁荣;彭娜;;论技术创新项目的价值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7 梅其君;;技术环境与乡镇企业技术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8 饶睿;胡河宁;;基于技术创新的组织文化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9 郑雅萍;;儒家同情观与我国集体主义文化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朱振才;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与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创新:一种非技术立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2 靳雪梅;;社会学视角下的纳古私营经济[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宋北光;;论发挥研发中心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的核心和带动作用[A];河南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研究[C];2011年
4 丁林梅;孙丽娟;;美、日、英中小企业创新支撑体系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5 顾海波;;论科技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 李成龙;刘智跃;;产学研耦合互动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谭龙;刘云;樊威;;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能力分析与测评体系的构建[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倩;纪延光;;技术经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基于中小板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沈青;;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浙江慈溪地区中小企业创新为例[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10 刘星;;安全生产理论的道德基础探析[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董媛媛;我国大型企业原始创新机制构建与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段晓红;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文国;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10 郑冬晓;胡锦涛经济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小冉;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娜;技术创新中寡头垄断企业竞争策略选择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范斯义;创新型学校内涵式发展四维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令狐克波;企业创新网络配置模式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珊;浙江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荧彬;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朱文晶;国际进口、外国直接投资、外国专利申请与我国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哲丽;FDI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华菁;以提升绩效为目标的军队科研机构现代信息管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丹;我国企业家危机处理行为对企业形象的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云驰;;市场经济伦理秩序的思想文化资源[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2 薛桂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伦理秩序[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3 吴洁珍,万俊人;伦理秩序与道德资源——关于当前中国社会伦理问题的一点理论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06期
4 祝成生;论转型期社会伦理秩序建构之基点[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5 肖祥;论伦理秩序建设中的制度性道德关怀及其限度[J];中州学刊;2005年01期
6 李承宗;从伦理学角度看技术创新生态化[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宋希仁;;论伦理秩序[J];伦理学研究;2007年05期
8 鲁英;;伦理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J];中国市场;2007年40期
9 龙翔;;技术创新与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郑根成;陈寿灿;;浙江伦理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伟;蒲丽娟;;食品安全伦理秩序的现代建构[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建华;;法律伦理学研究的时代使命——国内法律伦理学30年研究综述及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赵一强;;法律伦理主要问题研究简述[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张惠民;;孝道:儒学文化的基石[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张明国;;面向技术转移风险的伦理研究论纲[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周怀宇;林冰冰;王曰珠;;《管子》“孝论”(一)——构建三大系统之孝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7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苑海震邋实习生 刘宗祥;技术创新不能突破道德底线[N];河南日报;2008年
2 鄂伦;环境·科技·伦理[N];湖北日报;2000年
3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吴晓江;当代中国哲学的新生长点[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高兆明;伦理学理论发展30年[N];光明日报;2009年
5 陈杰人;“变脸专家”的社会伦理基础[N];南方日报;2009年
6 ;伦理学:在于创造幸福本身[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庞立生;伦理学如何转向生活世界[N];光明日报;2010年
8 ;市场经济大师的伦理思考[N];光明日报;2010年
9 崔宜明;伦理学的社会使命与理论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黄显中;道德自律的能力与涵养[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林更茂;建构现代和谐社会伦理秩序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徐新;消费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贺韧;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高炜;生态文明时代的伦理精神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九玲;梁漱溟的伦理秩序观[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聂火云;市场秩序的伦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宫家寰;论市场经济运行的伦理基础——信[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涂平荣;孔子行政伦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马晓颖;先秦与古希腊美德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归胜利;儒家孝道在韩国的本土化及其影响[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刘丽;德性伦理的复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石娉婷;GDP崇拜的道德代价问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海丽;梁漱溟社会伦理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63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63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