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代价的经济基础论
本文选题:经济 + 道德 ; 参考:《齐鲁学刊》2013年01期
【摘要】:分析当代中国的道德代价,必须看到"经济基础"的作用。要否定离开经济谈道德、离开道德谈经济的割裂经济与道德关系的二元论思维方式,保证道德代价问题讨论的物质现实性;要避免机械地谈论经济决定道德、道德反作用于经济,而是要看到经济与道德的矛盾统一在道德代价生成中的作用;要对"经济基础"进行结构的、立体的全方位分析,考证经济活动、经济利益、经济关系、经济发展、经济形态在道德代价滋生中的具体作用;要以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共同标准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凭一种空想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道德理想来评判人类社会发展,轻率得出经济发展必然导致道德滑坡抑或道德进步的结论,也不能以纯粹客观的经济增长标准来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置道德代价问题于不顾。
[Abstract]:To analyze the moral cost of contemporary China, we must see the function of "economic foundation". We should deny the dualistic way of thinking which sepa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and morality, and guarantee the materiality of the discussion of moral cost, and avoid talking mechanically about the economic decision of morality. The moral reaction to the economy is to see the role of the unity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y and morality in the generation of moral costs; to carry out a structural, three-dimensional and omnidirectional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base"; and to make textual research on economic activities, economic interests, and economic relations. The specific rol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form in the breeding of moral cost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should be viewed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standar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oral progress. We cannot judg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by a kind of utopian moral norm and abstract moral ideal.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moral decline or moral progress. Nor can the purely objective standard of economic growth be taken as the sole criter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regardless of the moral cost.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道德代价研究”(11BZX067)
【分类号】:B82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8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10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旭芳;郭现军;;孝在现代社会所遭遇的困境及出路[J];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珍;;注重家庭道德建设[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继栋;;社会转型时期家庭伦理观念的更新[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李权兴;吴焕发;;李大钊伦理思想泛论[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4 郑丹平;;追求崇高——从孔子主体性道德观说开去[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5 孔润年;;试论信仰与道德的关系[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蔡敏;王伟:我们的责任将对策转化为政策[N];中国妇女报;2006年
2 陈瑛;自觉地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周正刚;社会意识分类新识[N];社会科学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石娉婷;GDP崇拜的道德代价问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2 阿布都如·苏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疆少数民族伦理道德关系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红霞;社会主义契约伦理的现代诚信观[D];山西大学;2005年
4 耿步健;完善、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胡燕;不诚信现象的社会根源剖析[D];东华大学;2010年
6 何泌章;现代科技发展对职业伦理的影响[D];广西大学;2005年
7 张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80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80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