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伦理学说的存在论化及其几个问题
本文选题:天人合一 + 阴阳五行 ; 参考:《东岳论丛》2014年12期
【摘要】:董仲舒哲学将现实的伦理性问题提升到形而上学的层面,使其抽象化、绝对化,再以此为标准,用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明确显现出与"伦理的存在论化(Ontology of Ethics)"有关的一些基本性特征,为此,他采用的主要办法是先把人的日常行为投影到阴阳理论中,然后再根据这一阴阳理论规定人伦关系。但是他的天人感应说在实现天的人格化之时,还与灾异学说相关联,几近把天表现为有意志的主宰性的人格神。由此,在董仲舒哲学中,道德价值的根源从自觉的人心转移到了有意志的天,结果,只要符合天意就认定其是有道德的了。因董仲舒理论中有过度神秘化、宗教化的因素,它与先秦时期孔孟的天的概念差距很大,所以不容易被儒家的正统理论所接受,后来受到了许多批判。
[Abstract]:Dong Zhongshu philosophy promotes the ethical problem of reality to the level of metaphysics, making it abstract and absolute, and then using it as a standard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reality. It clearly shows some basic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Ontology of Ethical Ontology". For this reason, his main method is to project people's daily behavior into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and then to def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human beings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of yin and yang. But when he realized the personalization of the heaven, his theory of human induction was related to the theory of disaster and heterogeneity, which almost represented heaven as the dominant personality god with will. Thus, in Dong Zhongshu's philosophy, the root of moral value is transferred from conscious heart to willing nature, and as a result, as long as it conforms to the will of God, it is considered to be moral. Because of the excessive mystical and religious factors in Dong Zhongshu theory, it is far from the concept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in the pre-Qin period, so it is not easy to be accepted by the orthodox theory of Confucianism, which was criticized by many later.
【作者单位】: 湖原大学航空服务系;
【分类号】:B82-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祥俊;儒学人伦原则的现代开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王世荣;;“以德配天”与“以人为本”[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李柳青;;德性与功利的契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张建新;;中国佛教品德心理结构观及其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1期
5 仲彬;祝晓伟;;“傍老族”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冲击[J];当代经理人;2006年11期
6 朱凌;;20世纪末电影中的“性别角色”的置换现象分析[J];当代文坛;2007年06期
7 张鹏伟;;荀子人性论再解读[J];道德与文明;2011年04期
8 沈永福;;论传统儒家诚信的内在根据[J];道德与文明;2012年03期
9 侯万福;孙万国;;高校德育中的传统文化观与实践路径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2006年07期
10 胡江华;朱天济;;把握高职生思政教育依次迈进的三个层次[J];党史文苑;2007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封海清;;论孔子的义利观与现代经济伦理构建[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2 周海亮;;试论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的伦理思想与江格尔的理想人格[A];回顾与创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成立30年纪念暨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丁鑫;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季;荀子行政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李小豹;当代青年道德信仰论[D];中南大学;2011年
5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6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胡忠雄;正其谊以谋其利[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侯宏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范南;信用理论、制度与实践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李翔宇;论道德选择力及其调控[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郑丽君;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裴圣军;先秦儒家道义论发生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娟;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实践[D];山东大学;2010年
8 赵梦远;大学生诚信意识培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刘志奇;中国传统义利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业成;存在论与老庄之道[J];船山学刊;2003年04期
2 王昊宁;从先验现象学到存在论现象学[J];学术交流;2004年10期
3 陈立新;;存在论领域的革命变革[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00期
4 余虹;现在:我们自己的历史存在论——福柯哲学的精神态度与内在空间[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5 丁少伦;;当代中国主客观论美学的哲学反思——从现象学和存在论的角度看[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6 胡骄键;;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存在论阐释[J];大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张传明;;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基本思想及其方法[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8 李昕桐;;施密茨的“情境存在论”及其意义[J];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02期
9 张瑜;;马克思存在论的出场——实践存在论美学论争的理论意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王恒;历史的真实呈现:从认识论到存在论[J];江海学刊;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胡长栓;;超越现实的形上之思——关于哲学的问题的存在论追寻[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2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3 戴劲;;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在存在论上的差异[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4 李德顺;杨学功;;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问题[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5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6 龙霞;;“惟一者”真正走出了“意识的内在性”吗?——兼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阐释与虚无主义问题[A];“虚无主义、形而上学与资本的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宝;;时间之思——论流俗时间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时间观[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8 吴晓明;;主题、基点与路径:阐说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存在论之根本区别[N];铁岭日报;2007年
2 王怀义;评“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N];文艺报;2009年
3 吴源;以纯粹学术承担现实命题[N];光明日报;2003年
4 任雪;坚持美学研究的辩证唯物主义传统[N];文艺报;2010年
5 中山大学马哲所 刘森林;作为存在论的辩证法[N];光明日报;2010年
6 韵文;经院哲学的学术意义[N];人民政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名财;生态存在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 徐先艳;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庄忠正;政治经济学的存在论批判[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芬;马克思人的存在论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菁;古典存在论的现代转向[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3 武建佳;多元化的上帝存在论[D];华侨大学;2008年
4 杨宏鹏;人本困境:悲剧的存在论根源剖析[D];河南大学;2007年
5 何辉;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存在论的现象学解构[D];山东大学;2013年
6 韩旭;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时空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宋蕊;海德格尔存在论与主体论关系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8 马成昌;存在论的新视阈[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李创;艺术与生活世界[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17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017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