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论视域下的环境伦理学
本文选题:环境德行伦理学 + 环境伦理学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作为伦理学的一门分支研究领域,环境伦理学兴起于1970年代,是理解人类与环境间关系并找出人类与环境互动应遵循的规范的尝试。早期环境伦理研究的着重点是"权利"的概念与环境正义的争取。环境伦理学探讨人类对环境应遵循的义务,不仅是行动的义务,更应该是品格的规范。环境德行伦理学的出现,就是从德行论的角度来看环境伦理学,要对人在环境中应培养的品格典范给予明确的说明。目前推行环境教育应首重环境品德的培养。
[Abstract]:As a branch of ethics, environmental ethics emerged in the 1970s. It is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to find out the norm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emphasis of the early stud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is the concept of "right" and the struggle for environmental justice. Environmental ethics explores the obligation that human beings should follow to the environment, not only the duty of action, but also the norm of character. The appearance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is to view environmental ethic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virtue and conduct, and to give a clear explanation of the character model that people should cultivate in the environment.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rality.
【作者单位】: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2-05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蒋毓舒;吴永辉;张仁玲;;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易小芳;李名家;肖尚桃;;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中的校园文化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4 李承宗;;马克思与罗尔斯顿生态价值观之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廖小平;孙欢;;政治参与的价值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陈也奔;赵小茜;;环境伦理学价值关系的评价——论罗尔斯顿的内在价值理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7期
7 陈也奔;;从哲学认识论的视角看环境伦理学的自然价值观[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8 陈也奔;石英;;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与机体哲学的联系[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4期
9 陈也奔;李占刚;;后现代环境伦理学对哲学主体关系的偏离[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5期
10 陈也奔;;环境伦理学的双重价值理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建平;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杨通进;;人对动物负有何种道德义务[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李润珍;武杰;;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伦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刘湘溶;王彬辉;;环境法学权利研究方法论[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立宽;;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伦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董正爱;;小康社会视阈下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解构[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于艳芹;李世雁;;自然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浅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8 李小梅;沙晋明;;环境伦理观对生态环境评价的影响机制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9 于文杰;;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生态思想演进的历史形态[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寇东亮;;自然认同的人学根据[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白宇;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王欣;师陀论[D];兰州大学;2011年
6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张治忠;生态文明视野下的行政价值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钟贞山;社会生态人:新的人性假设与人的全面发展[D];南昌大学;2011年
10 田志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政治价值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郑璇;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规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文静;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及对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卫玲;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汝秋实;约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宋佳;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及其出路[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芳;非营利组织视角下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德武;环境伦理学何以可能[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郑度;;关于环境伦理的思考[J];文明;2006年07期
3 詹献斌;对环境伦理学的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4 吴继霞;环境伦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道德与文明;2001年06期
5 徐志辉;关于环境伦理学几个问题的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李培超;环境伦理学的正义向度[J];道德与文明;2005年05期
7 韩立新;;美国的环境伦理对中日两国的影响及其转型[J];中国哲学史;2006年01期
8 张惠娜;;西方哲学是如何遗忘自然的?——读尤金·哈格洛夫《环境伦理学基础》[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许广明;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概述[J];哲学动态;1994年02期
10 王韬洋;海德格尔与当代环境伦理学[J];学术月刊;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敏;;环境美德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的德性伦理建构[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罗亚玲;;环境伦理学与非人类中心主义[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3 于文杰;;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生态思想演进的历史形态[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许树青;;基于环境伦理的刑法审视[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陈凯;;绿色的视野——谈梭罗的自然观[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6 陈桂琛;周国英;孙菁;陈志国;韩有吉;卢学峰;;梭罗草在青藏铁路取土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谢德庆;;小麦近缘野生植物梭罗草的栽培及保护利用[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四川省木里县梭罗沟金矿普查—详查——四川省甘孜—理塘构造带梭罗沟式金矿成矿条件、成矿模式及远景预测研究[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9 高晓晖;;徐迟与《瓦尔登湖》的终生情缘[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梁烈;;传承和弘扬先进文化是编辑的历史使命[A];多出精品 多出人才——中国编辑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丰年;环境伦理学的全新诠释[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余谋昌;实践性是环境伦理学的精华[N];光明日报;2004年
3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中文版前言(节选)[N];科技日报;2001年
4 余谋昌 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低碳:自然价值观念的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郇庆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环境政治视角下的“非物质经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王娅;传统价值观导致环境危机[N];中国环境报;2003年
7 于树贵;对民主与权威的考验[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王南林;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N];光明日报;2002年
9 董克勤 储星;当代环境伦理思想浅议[N];河北经济日报;2003年
10 清衣;“超越梭罗:文学对自然的反应”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N];文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勇民;环境伦理学的后现代诠释[D];山西大学;2004年
2 巩固;环境伦理学的法学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郭玲玲;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杨英姿;伦理的生态向度[D];复旦大学;2007年
5 贾成中;企业生态责任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杨卫军;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当代价值[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素芬;生态语境下的庄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8 王顺玲;生态伦理及生态伦理教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9 李洁;论梭罗与中国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陈红心;企业环境责任论[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巩佳艺;两型社会建设的环境伦理学思考[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2 管贝贝;对农药问题的环境伦理学思考[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李敏;环境伦理学: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向度[D];河南大学;2011年
4 刘冲;从环境伦理学角度看环境法的调整对象[D];湖南大学;2011年
5 马玲;达尔文的进化论与环境伦理学中的主要思想的形成[D];河南大学;2010年
6 胡龙;我国生态安全的环境伦理维度考察[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7 刘丹阳;20世纪西方荒野概念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杨璐;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及对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伦理观照[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高志友;环境伦理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10 崔玉宾;环境伦理学思想及其评价[D];河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22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022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