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当代中国道德传统接续与重构的理论自觉——从《新理学》到《新纲常》

发布时间:2018-06-22 04:25

  本文选题:道德传统 + 接续 ; 参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摘要】:冯友兰的《新理学》以自觉的道德反思意识为出发点,肩负着贞下起元的自觉使命,试图为处在国难中的中国找寻新的发展方向。这种对传统道德接续与重构的理论自觉在何怀宏的《新纲常》中也有集中的体现。从《新理学》到《新纲常》的理论创作,均充满了自觉的理论创造意识。这种理论自觉既有对社会道德根基的寻求,也有对道德传统的反思,既有对新道德伦理特点的理性辩证,也有对如何实施新伦理路径的详细考量。
[Abstract]:Feng Youlan's new Neo Neo Confucianism, taking the conscious moral reflection consciousness as the starting point, shouldered the self-conscious mission of virtue, trying to find a new direction for China in the national dilemma. The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traditional moral continuity and reconstruction is also reflected in He Huaihong's new program. The theory of creation is full of conscious theoretical creation consciousness. This theory has not only the search for the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 morality, but also the reflection on the moral tradition, not only the rational dialectics of the new moral and ethical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the detailed consideration of how to implement the new ethical path.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类)(12&ZD004)
【分类号】:B82-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南;;论《圣经》中人的存在——人与天地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朱世英;“中庸”的社会影响与文学效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7 孟庆雷;;儒家的尚“中”与道家的崇“大”——儒道和谐观的差异与融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9 胡河宁;孟海华;饶睿;;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关系假设[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10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王义;;浅析新儒家对经济的态度——以贺麟为例[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4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6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7 徐卫红;;绝弃“仁义”之后——老、庄的道德教育在哪里?[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司洪昌;;晚清的学校和教育图景扫描——一位俄国人1907年的纪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翠杰;论和谐社会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宁;中国海关中的德国之声1861-1917[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艳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道德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鹏;个人品德的建设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石鑫佳;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学满;唐晖;;以社会历史为本位:论冯友兰新理学的道德观[J];黑龙江史志;2009年06期

2 邓联合;;冯友兰《新世训》: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理性化转换[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3 高武全;;冯友兰的道德观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陈来;;圣贤之后的人生追寻——冯友兰《新世训》的伦理学意义[J];哲学研究;2006年02期

5 张萍;文敏;;《新世训》何以为“训”[J];红河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李承宗;冯友兰人生境界的伦理思想摭谈[J];船山学刊;1996年02期

7 马丽娟;;试析冯友兰《新世训》道德人格思想的现代价值[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刘长城;论冯友兰《人生哲学》的主旨[J];殷都学刊;1995年03期

9 简玉金;生死观的现代流变及其转换[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10 汪红汛,每文;从《朱子家训》到《家庭美德歌》[J];黄山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秦海珍;冯友兰道德修养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林孝f,

本文编号:2051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051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a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