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隐喻的表征维度及其心理机制——基于概念隐喻的道德信仰建构与解读
本文选题:道德隐喻 + 概念隐喻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我们在思考和表达道德何以信仰时,会发现概念隐喻被广泛地使用,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经验引发了道德隐喻。道德信仰与人们关于利益、幸福和责任的基本经验有关,由义利关系、德福关系和群己关系的隐喻而触发的一系列因果关系的概念化,为我们全景式、链条化地展示了道德信仰是如何由概念隐喻的复杂系统建构而成的。道德隐喻的建构与解读,主要是基于意象图式、具身感知和认知语境三个维度,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进行概念隐喻的,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道德信仰的理解、认同和接受。
[Abstract]:When we think about and express moral beliefs, we find that conceptual metaphors are widely used. It is some basic experiences in daily life that lead to moral metaphors. Moral belief is related to people's basic experience of interest, happiness, and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series of causal relationships triggered by metaphors of justice, welfare, and group relationships, is our panoramic view. Chain shows how moral belief is constructed by the complex syste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moral metaphor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image schema, body perception and cognitive context. They are conceptual metaphors of moral cognition, moral emotion and moral will, which is helpful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moral belief. Recognition and acceptance.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096)
【分类号】:B82-0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向东;;康德论道德情感和道德选择[J];伦理学研究;2014年01期
2 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3 殷晓芳,任志鹏;结构隐喻的理论基源及系统性语用特征[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俊;;模糊语言成因探析及其认知阐释[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2 张俊;;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忠实翻译探微[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07期
3 王俊;;溯源语言规则的理据 增进学生的英语理解[J];江苏教育;2017年51期
4 徐佳;;时空参照框架下昆曲曲词语言认知机制研究——以《桃花扇》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5 崔璇;卢卫中;;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网”隐喻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6 周珏宇;;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7 蓝可染;;基于体验哲学的商务英语语篇意义识解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8 魏雷东;;道德隐喻的表征维度及其心理机制——基于概念隐喻的道德信仰建构与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9 谢晓琴;;中国人姓名的理据性分析[J];青春岁月;2017年05期
10 彭怀祖;;诸伦理学理论体系协同与互补的研究[J];道德与文明;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2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3 王寅;认知语言学与两代认知科学[J];外语学刊;2002年01期
4 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胡壮麟;隐喻与文体[J];外语研究;2000年02期
6 许国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屠金莉;苏立昌;;中医概念隐喻及其文化特征研究[J];语文学刊;2009年15期
2 王婷;;概念隐喻在诗歌语篇中的连贯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3年27期
3 谷化琳;概念隐喻及其引申[J];大学英语;1989年06期
4 李勇忠,李春华;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6期
5 陆全;利用概念隐喻提高对词语的理解[J];咸宁师专学报;2001年05期
6 黄祖江;谈汉语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陆全,贾启鸿;利用概念隐喻提高对词语的理解[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9 徐梦云;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动态投射模型初探:以“爱”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孔秋梅;隐喻——从修辞格隐喻到概念隐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雁翎;;从众参与者中的概念隐喻:MOREIS GOOD[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朱海燕;;Evaluating Temporal Metaphor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林佑益;基于认知心理语言的五行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谷浩荣;基于概念隐喻的中医藏象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丁月华;概念隐喻理解中的美感体验对科学概念理解的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嘉;论俄语中的概念隐喻[D];吉林大学;2011年
2 卢庆娇;汉语政治语篇的概念隐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王佳宁;大众传媒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组篇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吕新慧;广告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林娜;概念隐喻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渤海大学;2015年
6 曹玉姣;《水浒传》概念隐喻的俄译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张国权;英文商业广告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8 徐婷;Once More to the Lake中概念隐喻认知分析及其汉语译文的认知翻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杨海欧;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概念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雷文;概念隐喻视角下T.S.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非个性化”经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69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069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