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目的论视域下西方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嬗变——以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伦理学为学术资源

发布时间:2018-07-20 08:51
【摘要】:亚里士多德与康德两位伦理学家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具有某种相似性,但却是"形似而神不似"。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目的论观念与德性伦理天然结合,以善为纽带相遇在宇宙自然和人类生活之中。但在康德这里,目的论思维与德性论却呈现出变异改造的景象。于是,古希腊以来的德性传统在结构模式、价值根基、幸福追求等多方面发生了嬗变,一种以善为最高价值追求的德性伦理形态渐渐退隐,逐渐让位于一种以应当为至上目标的规范伦理形态,悄然改变了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的发展样态和行进轨迹。
[Abstract]:Aristotle and Kant's ethicists have some similarities in their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but they are "similar in form but not in God". In Aristotle's view, teleology and virtue ethics naturally combine, and meet in the universe nature and human life. But in Kant, Skopos thought and virtue theory showed a scene of vari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s a result, the tradition of virtue since ancient Greece has evolved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structural model, value foundation, pursuit of happiness, etc., and a form of virtue ethics, which takes good as the highest value pursuit, gradually recedes. Gradually giving way to a form of normative ethics which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supreme goal, it has quietly changed the development and path of moral philosophy of virtue theory.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方德性伦理的诸道德哲学形态研究”(12YJC720059)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现代伦理学诸理论形态研究”(10&ZD072)
【分类号】:B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学新;当代中国的道德转型及其实质[J];新东方;2001年03期

2 曹霞;;追寻美德——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归与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3 温克勤;略论康德对“幸福论”伦理学的批判[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刘莉;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及其道德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5 张方玉;;德性:人的全面发展的个体指向[J];唐都学刊;2008年01期

6 刘丹;;试析德性与幸福关系的历史演进[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颜青山;;当代德性伦理学的两种形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8 杨豹;;回到亚里士多德——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解读与启示[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王国银;;社会建设的伦理反思[J];社科纵横;2008年03期

10 龚群;;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观[J];伦理学研究;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荣;;德性是心灵的最佳境界——阿伯拉尔论至善与德性[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东方朔;;德性论与儒家伦理[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3 吴安春;;中国传统“德性论”哲学创造观及其特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李兰芬;;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德性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颜青山;;实践理性中的科学[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孔润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论伦理学的发展(摘要)[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秦裕;;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伦理学在道德思维方式上的一个突破[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8 孔润年;;超越经验论和唯理论之对立:寻找伦理学的实践论依据[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王艳;;伦理学的对象与使命——兼论道德教育的目的[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邓安庆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守国之度 在饰四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陈泽环;学说史中的应用伦理学[N];光明日报;2007年

3 皖西学院政法系 王习胜;道德悖论研究探赜[N];光明日报;2009年

4 ;伦理学:在于创造幸福本身[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彭国华;商谈伦理学的价值与现实际遇[N];人民日报;2009年

6 北京师范大学 廖申白;儒家传统与公共交往伦理的培育[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青山;挑战与回应:中国话语中死亡与垂死的德性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沈国琴;道德与幸福[D];浙江大学;2010年

3 罗卫东;亚当·斯密的伦理学[D];浙江大学;2004年

4 胡yN峗;西方德性伦理传统批判[D];中南大学;2008年

5 何良安;为了幸福[D];复旦大学;2007年

6 马婷婷;效用主义的争论与现状[D];浙江大学;2008年

7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张钦;休谟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高辉;试论伦理学的三种理论形态[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唐瀚;超越悲剧:尼布尔的新强者德性论[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艳;朱莉亚·安娜斯的德性观及其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2 乌日古玛拉;论意志对德性的作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晓林;交往德性论[D];西南大学;2011年

4 黎松;康德德性论[D];西南大学;2013年

5 孙艾娣;论麦金太尔的德性观[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侯志峰;德性与规范[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皮兰娇;现代道德困境与德性重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涂红剑;亚里士多德德性论探究[D];西南大学;2014年

9 冀艳丽;莎夫茨伯利的道德情感论[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龚莎;当代中国医患信任危机的德性论审视[D];湖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32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132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8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