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道德的起源与变迁——涂尔干宗教研究的意图

发布时间:2018-08-19 10:30
【摘要】:涂尔干始终致力于借助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道德事实,创建一门道德科学。在他那里,道德科学就是社会学的别名。早期社会形态学研究仅仅根据社会环境的变迁无法充分解释道德的起源和变迁;后期集体表象理论指导下的宗教研究旨在回应这一困境。宗教生活中的神圣性就相当于社会生活中道德理想的位置,后者表达的是特定群体对其自身的自我意识。在集体欢腾之际,道德理想具体化为物质化的制度,构成了道德变迁和社会重组的源头。社会学的任务在于如何透过这些制度框架抓住它们所体现的道德理想或社会意识。
[Abstract]:Durkheim has always been committed to the use of empirical science to study moral facts and create a moral science. For him, the science of morality is the alias of sociology. The early studies of social morphology can not fully explain the origin and changes of morality only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social environment, while the religious stud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 in the later period aim to respond to this dilemma. The sacredness of religious life is equivalent to the position of moral ideal in social life, which expresses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a particular group. At the time of collective exultation, the system of materialization of moral ideal constitutes the source of moral change and social reorganization. The task of sociology is to grasp the moral ideal or social consciousness they embody through thes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分类号】:B82-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涛;;人造社会还是自然社会——涂尔干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J];社会学研究;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行芳;;应该赋予媒介充分的自由裁量权[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郑国;;近代革命运动与破除迷信——以徐州城隍庙为主的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郭慧峰;;对农民工权益救护的立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4 姜焕勇;何临春;;农村基层干部道德考核体系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5 邓纯余;;高职院校学生技术伦理教育探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毛铖;任晓林;田丽娜;;突发性个体事件与公共安全中的应对措施研究——基于2010年上半年六起校园安全事件的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马海军;;浅谈中等职业院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8 李艳;;浅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9 陈斌;;“抬汪公”活动与屯堡社区稳定性思考——以安顺市吉昌屯为个案[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凌斌;;现代性危机与政治实践:托克维尔的历史救赎[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单民;上官春光;;多重视角中的检察官职业伦理[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于景辉;;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整合机制创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刘旭;;社会稳定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贾玉娇;;社会建设:双向运动中的中国利益格局重建[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蒋美华;李瑾瑾;;女性宗教认同研究——以郑州市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陈华;;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扬金;;交汇口处的权力异化与矫正——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区务人员腐败透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少波;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维杰;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肖新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田丰;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姣美;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杨梅花;网络舆论监督下的公开审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猛;论抽象社会[J];社会学研究;1999年01期

2 陈涛;;社会的制造与集体表象[J];社会;2012年05期

3 陈涛;;自我保存与公意——卢梭作为一个霍布斯主义者[J];政治思想史;201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芳琴;;涂尔干道德三要素的思想及其特点[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朱金春;王入仕;;资本主义文化的宗教形式——以涂尔干的宗教分析为框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赵丹;;涂尔干与杜威道德三要素之比较分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4 魏文一;;涂尔干:和而不同[J];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10期

5 黄玉磊;;涂尔干的伦理学思想及对其道德三要素思想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7期

6 阎莉;康中和;;涂尔干社会学宗教观解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7 高旭平;涂尔干道德社会学思想简略评介[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8 胡水君;;社会理论中的惩罚:道德过程与权力技术[J];中国法学;2009年02期

9 李昱祺;;涂尔干社会学思想解读[J];群文天地;2012年07期

10 蔡丽萍;;布朗对涂尔干学术遗产的承继与发展[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肖瑛;;构建总体性的友好社会——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2 张兆曙;;涂尔干的遗产和遗憾[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自强 渠敬东 姚福燕;涂尔干的现代性主题:道德个人主义与法团公共性[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2 李英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把科学理性主义拓展到人们的行为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胡炼刚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重访涂尔干的社会学认识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龚丹韵;友善互动的环境,是良药[N];解放日报;2014年

5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董凯;《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方旭东;双重荒诞[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田建明;涂尔干及其对社会学人类学的贡献[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渠敬东;如何阅读杜尔干[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邓晓芒;涂尔干宗教学方法论的误区[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10 秦晖;价值关怀与实证研究[N];南方周末;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君;涂尔干职业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迅;涂尔干社会理论的文化之维[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3 陈松凤;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龚志通;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5 向辉;社会团结:从涂尔干到罗蒂[D];北京大学;2007年

6 徐秀明;涂尔干与布迪厄几种教育社会学观点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振羽;社会的结构维度与象征维度[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马宗亮;论涂尔干集体意识[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胡晏瑜;基于人的尺度的教育[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杨丽丽;象征的社会整合功能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91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191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1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