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生态智慧的价值及限定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al-social environment is an eternal theme for human beings to think and face. The profound philosophy of Chinese sages that we must conform to the laws of nature and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balance is the valuable leading though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the material wealth created by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s consumed increase sharply, and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become more and more acute. We should abandon the values of conquest of nature and conquest of other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uman supremacy", and carry out ecological governance so as to realize the dual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between man and man.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nge the mode of industrialization with high input, high consumption and high pollution, reduce the cos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implement green production supported by ecological technology; and second, change the mode of consumption. We should perfec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x system, implement a simple low-carbon life, advocat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enjoyment, and oppose excessive consumption and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material wealth.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B82-0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从历史上论证黄河中游的土地合理利用是消弭下游水害的决定性因素[J];学术月刊;1962年02期
2 韩昭庆;陆丽雯;;明代至清初贵州交通沿线的植被及石漠化分布的探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01期
3 许国华;罗德民博士与中国的水土保持事业[J];中国水土保持;1984年01期
4 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J];中国岩溶;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段伟;;西汉黄河水患与防治制度的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4 王鹤岩;张志顺;;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同一性与文化多样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周峗;李华庆;梁厚宽;胡顺;;毕节市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措施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6 张润甲;谢世友;王峤;;重庆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7 覃勇荣;刘旭辉;曾忠良;周春梅;蓝崇钰;;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磷含量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8 周传艳;陈训;杨泊;彭熙;吴克华;唐金刚;;黔中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含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9 肖杰易;申明亮;易思荣;邓才富;蒲盛才;肖忠;谢世友;袁道先;李勇;;重庆市南川区石漠化山地现状调查与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10 李营刚;蒋勇军;单楠;;基于RS·GIS的重庆南川市石漠化现状及敏感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华宁;芮锦伟;;三级综合医院的中医文化建设[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安玲;;从传统京剧的衰微看艺术形态的边缘化[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4 丁文峰;;基于GIS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长江中上游地区石漠化危险性评价[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5 范一林;张平仓;;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研究综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6 刘锦春;;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研究进展[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7 何丙辉;苏锋;姜明;;重庆市石漠化现状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8 霍子文;郭义军;;新时期里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道路——运动训练文化[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9 陈巍巍;;闽台民间信仰中神圣性的构建——以保生大帝信仰为例[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10 陈倩;王敦辉;;全球化视阈下的闽商文化自觉[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张忠华;喀斯特森林植被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稳定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龙海;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陈峰;明清时期嵩山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D];郑州大学;2010年
3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森豪利;基于马斯洛理论的日本旅游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俊玲;文明传播视野下的汉代河西开发[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静;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防治法律问题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施志杨;政治笼罩下的宗教纷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许慧君;论晚唐背景下的许浑咏史怀古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唐林琴;邵阳县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模式林燃烧性研究及火行为仿真[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维词,周济祚;贵州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2期
2 朱震达;中国荒漠化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地理学报;1994年S1期
3 袁道先;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4 李林立,况明生,蒋勇军;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3期
5 姚长宏,杨桂芳,蒋忠诚;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形成及其生态治理[J];地质科技情报;2001年02期
6 韩昭庆;;雍正王朝在贵州的开发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李锋;荒漠化监测中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1997年01期
8 王君厚,,孙司衡;荒漠化类型划分及其数量化评价体系[J];干旱环境监测;1996年03期
9 张煜星;论荒漠与荒漠化程度评价[J];干旱区研究;1996年02期
10 汪文富;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土壤侵蚀模型与应用研究[J];贵州地质;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茹;阮星光;;生态道德刍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林龙飞;黄光辉;;论非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熊玉坤;;当前生态道德教育的迫切性[J];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王艳;;高校环境伦理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5 李建军;;“生态人”的理论蕴涵与当代价值[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商红日;;生态文明与人类的责任——以后现代伦理为视角[J];鄱阳湖学刊;2010年05期
7 李淑文;生态文明道德观与可持续发展[J];东岳论丛;1999年04期
8 于海量;;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J];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06期
9 彭慧洁;;自然价值刍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10 孙彦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J];前沿;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芊;闫巩固;;转型期不同年代人群的基本价值观现状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武克全;;卷首语[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3 张帆;;论信念与认识、信仰、价值观等的关系[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张瑞萍;;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伦理观[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戴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伦理建设思考[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宋连群;;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7 徐正初;张万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教育[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8 王玉j;;论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9 王玉j;;论理想、信念、信仰在价值观中的地位及其意义[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周中之;;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研究[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春;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融合[N];光明日报;2004年
2 李德顺;什么是价值观[N];学习时报;2001年
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廖小平;生态伦理与代际伦理[N];中国人口报;2007年
4 许先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陈晏清;重建新世纪的价值观[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迟浩田;社会主义道德观与价值观的鲜明体现[N];人民日报;2006年
7 李德顺;当前价值观的走向[N];学习时报;2002年
8 孙伟平;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走向[N];学习时报;2001年
9 山西省临汾市委讲师团 任炯;和谐社会应从个人修身齐家做起[N];农民日报;2006年
10 牛文文;商业伦理是个无法回避的大问题[N];文汇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妍;环境伦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伦理支点[D];吉林大学;2008年
2 穆西安;企业的伦理化经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薛为昶;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离分与复归[D];东南大学;2005年
4 薛勇民;环境伦理学的后现代诠释[D];山西大学;2004年
5 蔡怡;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立平;生态伦理视域中的草原生态文明[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大红;儒商伦理与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邵爱国;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良奇;现代商业经营者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伟杰;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建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2 叶素红;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袁慧玲;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健;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向度及实践[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5 金凯;关于当前生态伦理教育的几点思考[D];山西大学;2005年
6 滕兆梅;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伦理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7 肖雅锟;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审视[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诺;人类中心论的现代反思及理论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福珍;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伦理观思考[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金小燕;生态文明视角下消费和幸福关系的思考[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48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248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