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道德共识”困境的现代性及其消解

发布时间:2018-10-20 19:21
【摘要】:"道德共识"困境是全球化过程中道德领域的"多"对"一"的消解。现代性是引发全球化时代"道德共识"困境的内在诱因,而全球化时代出现的个体权利的膨胀、价值观多元化思潮、文化相对主义以及大众文化构成了"道德共识"困境的外在助因。"道德共识"困境往往表现为3种形式:道德个人主义、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在全球化时代,"道德共识"困境的存在直接关乎着道德主体的道德选择、道德生活的范导以及道德教育的路径依赖。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内含复杂战略图谋、利益立场、需要主体能动参与并进行话语争夺和"共识构建"的开放结构。"道德共识"困境消解与"道德共识"构建是同构的。全球化时代破解"道德共识"困境,应秉持"平等主体的对话"和"辨证互动中的矫正"两个基本理念。
[Abstract]:The dilemma of moral consensus is the deconstruction of "more" to "one" in the field of morality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Modernity is the internal cause of the dilemma of "moral consensu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expansion of individual rights and the pluralistic trend of value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Cultural relativism and popular culture constitute the external help of moral consensus dilemma. The dilemma of moral consensus is often manifested in three forms: moral individualism, moral relativism and moral nihilism.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existence of "moral consensu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oral choice of the moral subject, the guidance of moral life and the path dependence of moral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is not only a simple and descriptive dynamic process, but also an open structure with complex strategic plans and interests, which requires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the discourse contention and "consensus building". " The resolution of the dilemma of moral consensus is isomorphic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consensus.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moral consensu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we should uphold the two basic concepts of "dialogue of equal subjects" and "correction in dialectical interaction".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淮阴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2YJA8400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086)
【分类号】:B82-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彭定光,左高山;当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访万俊人教授[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04期

2 张曙光;;全球化:现代性的扩张及其界限[J];哲学动态;2006年04期

3 丁立群;;全球化的文化选择[J];哲学研究;2008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 龙;邓小平与实用主义——对海外邓小平研究提出的一个挑战性问题的分析[J];攀登;2002年04期

2 李媛媛;;实用主义:一种功利主义还是人本主义思潮[J];攀登;2010年06期

3 石德生;;集体良知:个人与社会自然的联结纽带——涂尔干的核心问题及其研究进路之二[J];攀登;2011年06期

4 乔丽英;;吉登斯“反思性”思想的运行逻辑[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郑航;陈艳霞;;代际关系变迁视野下道德濡化模式的当代转变[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黄斌,王巧慧;道家全生避害思想解读[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7 周斌;;电视戏曲节庆晚会与当代文化的“乡愁”意识[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乔贵平;吕建明;;自由主义民主理论评析[J];政治学研究;2009年04期

9 陈联俊;;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发生与引导[J];政治学研究;2010年02期

10 俞国锋;;美国高校董事会建设及其借鉴作用——以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为参照[J];莆田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从学;;《同情》:一种被忽略的现代性体验[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柯华庆;;实效主义法学纲要[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吴有能;;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全球化论述的一个侧面[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窦亚平;;从全球化理论看太虚法师佛教改革[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赵文龙;王夏峥;;社会信任与社会交往的研究初探——基于“2009年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调查”西安数据分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贾海薇;;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府治理变革的制度创新——基于广东探索的思考[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9 刘军;;危机管理视角下的蓝色经济区建设[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10 张扬金;;交汇口处的权力异化与矫正——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区务人员腐败透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冯婧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法律治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申腾;日常政治视野下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行动探析:基于HB社区的个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王军;城市社区主体互动困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刘电光;技术风险评估中的观念冲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迪;试论当代中国信仰问题及危机的消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莹,南新;中国作家的道德底线[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刘卫琴;;浅析“次道德”现象[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2期

3 胡宜安;;论弱势群体的道德底线[J];伦理学研究;2006年03期

4 李正海;;不要轻易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线[J];科技创业;2006年07期

5 邓海建;;道德究竟离我们有多远[J];金融博览;2007年01期

6 张绪仓;;利己不损人——“经济人”的道德底线[J];理论参考;2011年05期

7 梁普;;基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反思[J];改革与开放;2011年16期

8 张灯;;浅论社会道德问题与道德实力的重建[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赵昆;;论网络行为的道德底线[J];道德与文明;2014年03期

10 思小农;;道德量化法[J];东西南北;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金焕;;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与对策[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2 韦英生;;道德的本质和价值目标——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些思考[A];2012年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续)[C];2012年

3 姚祖兴;;共产党员应具备德性、党性、先进性[A];“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建设”论文汇编——2006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工作会议材料[C];2006年

4 方新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机制建设论要[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方建华;;筑永和乐园 促学校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4)[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佳;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N];中国妇女报;2005年

2 袁晓明;不要只谈“道德底线”[N];保定日报;2006年

3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陈蓉霞;怎样才能守住道德底线[N];东方早报;2007年

4 本报评论员;让道德的力量在平凉传递[N];平凉日报;2009年

5 丁寅;道德不是拯救困境的救命稻草[N];检察日报;2011年

6 李劭强;“次道德”其实就是潜规则[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7 陈天宇;“提倡高尚道德”与“保住道德底线”[N];福建日报;2011年

8 康乾;恪守“道德底线”才有食品安全[N];石家庄日报;2011年

9 南方日报记者 赵杨;公民道德日 拷问道德时[N];南方日报;2011年

10 南方日报评论员;道德市场化不是社会的深渊[N];南方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钱国君;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共识及其建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2 尹金凤;大众媒介偶像塑造的伦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超;缺德的消解与超越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孙慧玲;中国古代贞节观新考辨[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余京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及其当代观照[D];安徽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静;公民道德的制度规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2 彭巧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韦文荣;高科技与伦理道德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石冰;公众道德焦虑及其缓解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孙惠英;道德根源论的历史考察[D];苏州大学;2009年

6 袁小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7 李苗;和谐道德及其当代建构[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8 刘雅超;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巍;“斯密问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10 许晓飞;“旁观者”现象的道德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841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2841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9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