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休谟伦理学中的共识理论

发布时间:2018-10-26 16:41
【摘要】:休谟在其伦理学中声称,道德判断不是来自个人情境式的或基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情感,而是来自人际间某些稳定的和通用的观点,即共识。这就引起两个问题:第一,道德判断似乎成为对过去经验归纳的因果理性活动,这与其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基本主张相矛盾;第二,休谟认为人类一切情感都是自足的,却又矛盾地认为由同情而来的共识优越于情境式情感。对休谟同情理论的重新分析使得以上两个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首先,共识实质是对社会公益的同情,这一根本规定决定了道德判断最终是一种情感而非理性活动;其次,建立在普遍而稳定的同情的基础上的共识是道德感的唯一来源,其优于其他情感之处就在于共识中内含着对个人和社会长远利益的反思以及对道德考察对象效用(苦乐感)的合理预期。
[Abstract]:Hume claims in his ethics that moral judgment does not come from personal situational or emotion based on personal interests, but rather from some stable and general interpersonal viewpoint, that is, consensus. This leads to two problems: first, moral judgment seems to be the causality of the past experience induction, which contradicts its basic idea of emotionalism ethics; Second, Hume believes that all human emotions are self-sufficient, but paradoxically the consensus from compassion is superior to situational emotion. The reanalysis of Hume's sympathy theory makes the above two problems solved to a great extent: first, the consensus essence is sympathy for the public good, which determines that moral judgment is ultimately an emotional rather than a rational activity; Second, consensus based on universal and stable sympathy is the only source of moral sense, It is superior to other emotions in that the consensus contains reflection on the long-term interests of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and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of the utility of the object of moral investigation.
【作者单位】: 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休谟政治伦理思想研究”(HB14ZX008) 河北经贸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自然主义视域下的休谟政治伦理研究”(2013KYQ06)
【分类号】:B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振群;华南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初步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2 王润生;论道德判断的形式[J];求索;1983年04期

3 陈欣银,项宇;我国青少年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90年01期

4 李彦 ,姜珍;道德判断论纲[J];社科纵横;1993年06期

5 ;道德判断的标准[J];甘肃理论学刊;1994年01期

6 白冰河;道德判断的形式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何亚云,冯江平;道德理论的新进展——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式[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8 邢强;;道德判断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年04期

9 陈建兵;黄富峰;;论道德判断[J];齐鲁学刊;2006年03期

10 唐嘉荣;;汉语符号系统所传达的道德判断考释——以“德”、“仁”、“和”、“善”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振群;户秀安;柯森;邓一允;;华南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初步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2 莫雷;;5—7岁儿童道德判断依据的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3 张栋玲;姚利;王美芳;;中小学生价值观、道德判断与攻击行为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小英;郑日昌;;小学生道德判断量表的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郑日昌;李文姝;刘视湘;;中学生道德判断量表的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岑国桢;李伯黍;;训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7 林斗秀;周璇;黄娟;张华东;李宏翰;;先前意图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私人意图与社会意图的差异[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李宏翰;;开展道德判断研究需要注意的若干基本问题[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张湘一;丁道群;;情绪与道德判断:道德判断中的评价倾向与特异性效应[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杨飞;李明;;道德判断中的具身效应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军宁;道德判断后:中国改革的四个路向[N];中国经营报;2005年

2 康秋洁;洗洗手,你会更宽容[N];经济参考报;2008年

3 ;理性选择与道德判断第三种文化的视角[N];文汇报;2004年

4 夏敏;法律思维与道德判断[N];检察日报;2003年

5 黄力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童星(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那塔利亚·穆祖妮克(俄罗斯西北行政学院国际项目与地区合作部主任) 胡贝特·海内特(德国达姆施达特理工大学教授、历史学与社会学系主任) 徐中振(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俞厚未(上海市社联科研处) 马提那沃(俄罗斯西北行政学院) 李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陈章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凯茜·丹顿(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心理学系教授) 凯瑟琳·亨特 苏珊·汤姆森(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犯罪学教授) 丹·德宁(美国乔治亚大学);和谐社会论坛[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李晓岗;美国如何定义“爱国主义”[N];学习时报;2005年

7 陶一桃 ;不要滥用“和谐”[N];浙江日报;2005年

8 燕继荣;宽容:现代文明的一种核心原则[N];学习时报;2003年

9 吴旭阳 厦门大学法学院 葛岩 上海交通大学认知与决策实验室 秦裕林 北京工业大学国际网络智能研究院、卡内基-摘隆大学心理学系 庄向荣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学院;公平意识可能与生俱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尤小刚;一道中国人久违了的家常菜[N];中国艺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颜志雄;道德判断中的亲属偏见[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邵爱国;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戈;内隐利他与外显利他和道德判断的关系[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林芳芳;情感卷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江;上海市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的修订及常模制定[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任天旭;中国公务员与若干群体道德判断水平之比较[D];东北大学;2008年

5 欧晓莉;距离远近和关系亲疏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钟敏锐;受害者可识别性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熊慧素;道德判断“难易”有别,文理亦有别[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东伟;愤怒、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差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严立;道德判断和厌恶判断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梦琳;自我卷入度低与自我卷入度高情境下道德判断的时程加工特点[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963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2963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b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