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通向德福统一的伦理学路径

发布时间:2018-11-22 10:13
【摘要】:在西方伦理学中,围绕德福关系问题形成的主要理论观点有:功利论、德性论、义务论,与此相关的还有正义论。为摆脱其各自的局限性,可以将上述几种分析框架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的伦理学理论框架:道德规则的功利论,旨在按照促进人的幸福的要求选择社会的道德规则体系;道德行为的义务论,旨在将遵守具有幸福指向的道德规则作为人们无条件的道德义务;道德人格的德性论,旨在通过道德人格的提升使个体具有履行无条件道德义务所需要的德性;道德关系的正义论,旨在通过合理的社会关系的建构和调整使社会在总体上达到有德者有福,无德者无福。四个方面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德福统一。
[Abstract]:In western ethics, the main theoretical view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e and welfare include utilitarianism, virtue, obligation, and justice.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ir respective limitations, we can combine the above several analytical frameworks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ethic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utilitarian theory of moral rules, which aims to select the social moral rules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promoting human happiness; The duty theory of moral behavior is aimed at observing the moral rules with the direction of happiness as the unconditional moral obligation of people; The virtue theory of moral personality aims to make the individual have the virtue needed to fulfill the unconditional moral obligation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moral personality. The theory of justice of moral relationship aims to make the society, on the whole, blessed with virtue and without virtu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nd adjustment of reasonable social relations. Four aspects of organic cohes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good fortune.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政治学院;
【分类号】:B82-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强昌文;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意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李静;;陪审制度的文化解读——兼论我国新陪审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陈治国;论罗尔斯正义观的三个理论向度及其表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王文科;经济全球化、全球问题与全球伦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奚玮,何艳芳;“治愈”抑或“缓解”:死刑复核程序改革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王大鹏;罗尔斯“正义国家”理论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陈恢钦;柏拉图理想主义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10 王海明;公正:以德治国的最重要原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高剑平;;追问技术与伦理[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徐阳光;;论财政转移支付法与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理念之实现[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飞;;民企“原罪”问题的刑法学辨正[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李茹;政府干预市场的伦理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10 陈海光;中国法官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勇华;简易程序论[D];湘潭大学;2002年

3 彭鹏;论社会正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朱雷;人为自身立法[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付阳;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8 曾国文;论我国市场经济下劳资关系的法律调整[D];苏州大学;2001年

9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王庆华;市场经济的道德性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豹;;一部难得的优秀伦理学教科书——读《现代伦理学》[J];道德与文明;2011年04期

2 任丑;;人权:工程伦理学的价值基准[J];哲学动态;2011年04期

3 易小明;邓敏;;利己与利他相统一:善的最高层次[J];齐鲁学刊;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学涯;;颜元的功利论思想[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7)[C];1987年

2 詹万生;;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义利之辩与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义利观教育[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三卷)[C];1994年

3 詹万生;;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义利之辩与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义利观教育[A];中国德育的重大改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十年报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五卷)][C];1998年

4 朱贻庭;;中国传统功利主义述评[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5 颜青山;;实践理性中的科学[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陈晓阳;曹永福;;“医学伦理理论”研究[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敏;;环境美德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的德性伦理建构[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康建伟;;德性伦理学:中国思想的视野——“2010·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伦理学会分论坛综述[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9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徐宗良;生命伦理的三项任务[N];光明日报;2004年

2 黄勇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库兹城大学;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两个两难(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伯晋;法家伦理思想体系的最终建构[D];吉林大学;2010年

2 万光军;孟子仁义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兆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三大转向与当代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翠;功利与公正的伦理走向与现实思考[D];吉林大学;2007年

2 赵琦;制度—功利与道义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8年

3 杨青利;《管子》与《孟子》经济伦理思想之比较[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欧阳辉纯;王安石的义利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孟凡平;伦理学视野中的社会弱者[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6 邓敏;自利与利他视域下善的层次[D];吉首大学;2012年

7 夏颖;幸福理论及其当代解读[D];苏州大学;2012年

8 鲁蔚;“代理母亲”的伦理审视[D];苏州大学;2005年

9 孔园园;功利主义幸福观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10 许彦;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与利的关系[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489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3489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d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