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善的道德意识形态批判
[Abstract]:The hypocrisy of the moral world is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consciousn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culture,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division of the source of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formation of "reversal" of self-logic, thus showing the self-decept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It is also destin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morality is carried out in a self-critical way, and attempts to promote mor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riticism of the development form of moral consciousness. Thi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paths: one is the "formalized" examination of moral consciousness, the other is the self-sublation of moral consciousness. The former transits from subjectivity of moral consciousness to objectivity, realizes self-overcoming of hypocrisy, enters the ethical life of objectivity, institutionalizes the ethical existence of free will, and shows the objective descending logic of moral consciousness. The latter thinks that this logic needs to be reversed (hypocrisy) so as to reveal hypocrisy as false and revers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deological sublation of morality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ing the real life world.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show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moral experience.
【作者单位】: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伪善的道德形而上学研究”(项目号:11CZX066)阶段成果
【分类号】:B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晓明;;论黑格尔对主观思想的批判[J];求是学刊;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7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8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9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10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琰;周璇;;儒家伦理及其人文关怀[J];改革与开放;2009年07期
2 张连光;只有个人主义意识形态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吗?[J];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04期
3 钟明杰;;康德伦理学先验根据的意识形态特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郑恩;林大力;;意识形态的文化传播向度:全球化语境下新闻伦理的禁地[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应杭;批判与困惑:当代中国的道德意识[J];浙江社会科学;1988年04期
6 谢树放;弘扬儒家伦理思想精华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陈隆予;;论中国网络伦理的民族化和意识形态问题[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6年04期
8 王译萱;;浅论网络发展与伦理道德[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9 程建军;叶方兴;;德性伦理视域中的伪善[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10 陈宏滨;;经济竞争制度孕育道德的功能[J];伦理学研究;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大春;;他人与道德意识[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顾伟康;;“信仰危机”漫笔[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3 张珍;;注重家庭道德建设[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韦世林;;孔学伦理与青年公民的道德提升[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王岗峰;;扬弃中国传统伦理文化,重建新伦理文化[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6 龚友德;;关于道德转型的方法论思考[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郁建兴;;人道主义批判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六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健刚;;建设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整合三种价值观[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靳辉明;;论人道主义的历史演进和基本内涵[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杨慧林;;“世界伦理”构想的宗教背景及其问题[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广河;树立环境道德意识[N];吉林日报;2006年
2 苏小和;蜜蜂是勤劳的还是自私伪善的?[N];上海证券报;2007年
3 铁朦胧;“慎独”当自觉[N];云南日报;2005年
4 侯惠勤;以真理打破幻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蒋晓俊;“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展开[N];阿克苏日报;2007年
6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王小锡;重建市场经济的道德坐标[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记者 杨国民 王胜颜;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在京成立[N];经济日报;2006年
8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陆晓禾;人性认同:发展健康的伦理学的基础[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河南省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执笔 涂小雨 ;治理网络道德失范的路径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10 鲁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需要理论支持[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宏;伪善论[D];中南大学;2012年
2 周宏;论德育的社会心理环境[D];复旦大学;2009年
3 徐秦法;社会治理中的信仰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田宪臣;协商、适应、行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许敏;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D];东南大学;2005年
6 李金宝;德育生态论——当代德育生态危机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9年
7 向玉乔;生态经济伦理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彬;走出道德困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成;从认知概念到伦理理念[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陈晓曦;道德意识结构与情感秩序:哈奇森的道德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宽;当前中国企业管理者道德意识现状审视与建构[D];西北大学;2013年
2 贡茜;从唯物史观看权力的道德制约[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江波;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代价问题初探[D];湘潭大学;2011年
4 张巍巍;论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培养[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马伟萍;严复启蒙道德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6 胡怀利;卢卡奇社会存在道德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寿强;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权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杨文明;国家伦理观与道德优越感[D];浙江大学;2009年
9 赵淑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分析[D];山西大学;2013年
10 张军;道德情感与道德实践[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13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413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