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两种道德自我调节机制下的道德行为

发布时间:2019-01-27 20:11
【摘要】:道德自我调节指个体根据道德自我,从事(不从事)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道德自我分为状态道德自我(道德自我知觉)和特质道德自我(道德认同)。道德自我调节的负反馈机制,指个体依据道德自我知觉,保持道德行为的波动性,它包含道德许可效应和道德清洁效应;正反馈机制,指个体依据道德认同,保持道德行为的一致性。解释水平理论整合了正负反馈机制,两种道德行为。未来研究需探讨公我、个体差异对道德自我调节机制的影响。
[Abstract]:Moral self-regulation refers to individuals engaging in (not engaging in) moral behavior and immoral behavior according to moral self. Moral self is divided into state moral self (moral self perception) and trait moral self (moral identity). The 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 of moral self-regulation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 maintaining the volatility of moral behavior according to moral self-perception. It includes moral permissive effect and moral cleanliness effect.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 according to the moral identity, to maintain the consistency of moral behavior. The theory of interpretation level integrates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 two kinds of moral behavior. The future research need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go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n moral self-regulation mechanism.
【作者单位】: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基金(项目号:DBA100197)
【分类号】:B8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山;;论弘扬道德主体性[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罗能生;产权安排是社会道德的基础[J];伦理学研究;2005年06期

3 闫丽琴;;道德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精神生产力[J];衡水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吕福松;;意志与道德行为[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5 陈燕;李晏墅;;诚信缺失的道德治理[J];财贸经济;2007年05期

6 吴志慧;;负学术道德行为的心理分析[J];编辑之友;2008年01期

7 王向清;余华;;冯契的道德理想学说[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毛伟霞;;伦理规范与道德之辨——从“人”的视角[J];考试周刊;2009年12期

9 李金华;;论道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界定阈值选择[J];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02期

10 刘慧;;计算机网络对人类道德发展的影响探讨及对策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松根;;子女不教谁之过[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东方朔;;评儒家道德独断论[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3 左其沛;;关于品德心理几个问题的探讨[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4 符明秋;;运动道德研究评述[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陈杰思;;儒家仁爱论[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史降云;;《老子河上公注》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伍雄武;;儒学伦理思想在宋明时期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8 樊泳湄;;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启示[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王易;刘yN;;试析儒家的品德养成论[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10 翟双萍;;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与主体的道德认知[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所特约专家 郑若娟;道德行为原则解读[N];中国工业报;2010年

2 上海交通大学 胡海鸥 教授;道德行为有很强的效用[N];上海金融报;2002年

3 吴潜涛;道德的力量[N];人民日报;2007年

4 朱四倍;“孝德教育”与复古倒退无关[N];安徽经济报;2004年

5 李兆雄;“责任”概念四说[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黄新庭;和谐文化与道德教化[N];学习时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张隽波 本报通讯员 段赛勇;山西专家妙论伦理[N];山西日报;2006年

8 张志丹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有“财”,就“富”了吗?[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张萃萍;行政道德要有制度的伦理关怀[N];学习时报;2007年

10 孙伟平;网络道德的特点与发展趋势[N];学习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震洪;生态伦理的经济分析[D];青岛大学;2007年

2 王宏;伪善论[D];中南大学;2012年

3 章羽;非理性在个体道德养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4 戴景平;善恶的人性尺度和社会尺度[D];吉林大学;2007年

5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沈嘉祺;论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谭维智;道德减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志强;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9 马如俊;论杜威的自然主义伦理学[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意志薄弱”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许丽莎;道德同一性和敏感性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士国;道德行为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4 廖小芳;论道德行为的失范及其引导[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肖莉;道德同一性对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谢永行;伦理道德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胡迪;道德情景下内隐态度对道德行为的预测作用[D];宁波大学;2013年

8 邓敏;自利与利他视域下善的层次[D];吉首大学;2012年

9 万宗节;个体道德行为发生论[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苗;和谐道德及其当代建构[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16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416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4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