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学的价值与陷阱
[Abstract]:Ecological ethics grew up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ty criticism, which inherited the critical character of Frankfurt School. Its criticism of overindustrial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deology, especially consumerism, has practical value. But what we can accept can only be a weakened anthropocentrism, a commitment to "the equal moral conne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not any non-anthropocentrism. " The equal-difference moral relation "means that man is always, of course, the subje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oes not mean the empty space of man, but only the real liberation of man and the complet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作者单位】: 三亚学院;
【分类号】:B82-0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詹献斌;对环境伦理学的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2 李培超;;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十大热点问题[J];伦理学研究;2011年06期
3 吴晓明;;当代中国的精神建设及其思想资源[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金平;;我国税收立宪之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过慈明;徐敏;;论撒切尔政府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动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朱浩;;试比较马克思与卢梭的“政治自由理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李承宗;;马克思与罗尔斯顿生态价值观之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朱富强;;三位一体的人类合作之扩展秩序——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原理之述评[J];北方法学;2008年03期
6 魏建国;;宪政模式转型与近代英国崛起[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7 黄学军;;美国特许学校政策:论争与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8 郑宪强;何佰洲;;试论农村住宅投资与农居地整理[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胡文木;“市民社会”——西方法治产生的历史根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李杰;;政府经济行为的经济法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茜;刘欣葵;;“国家视角”下的北京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表达[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2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朱富强;;不完全契约、法律协调失败与自我约束机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朱富强;;协调和监督两类功能的角色变化与法律的未来发展——兼论法律的本质功能及其现实异化[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冯兴元;;中国的“奇迹”:成因、问题与展望[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一辑)[C];2008年
6 刘文霞;;论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经济改革由增量改革到整体推进的影响[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张澜涛;;简论公共财政的经济内涵[A];政府采购改革与国际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施雪华;孙发锋;;行政战略的分析框架及其中国意义[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申振东;;仲裁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基于商事仲裁的视角[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钱俊文;;关于税收优惠正当性的考辨[A];财税法论丛(第7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冯翔;商事登记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关晓铭;财产权利的政治逻辑[D];吉林大学;2011年
4 师东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5 金懋;运输的生产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张征;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大学制度变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清涛;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张君平;西方近代以来“法权人格”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关宇;法治缺失经济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钟贞山;社会生态人:新的人性假设与人的全面发展[D];南昌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周磊;法律与身体[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迪;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尺度把握[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4 金凤清;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秩序思想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兰春庆;低碳经济的伦理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付莹;社会保障权实现中的个人责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薇;商标反向混淆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刘庆箐;残疾津贴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李士尧;中国情景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张守哲;进入权、核心资源理论与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治理[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献斌;对环境伦理学的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2 孙道进;“荒野”自然观:环境伦理学的本体论症结[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3 刘湘溶;论生态伦理学的利益基础[J];道德与文明;2001年05期
4 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J];读书;2002年05期
5 余谋昌;环境伦理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6年01期
6 李培超;;中国环境伦理学本土化建构的应有视域[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7 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本体论困境及其症结[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6期
8 孙道进;;从人的“对象性”到环境伦理学的“合法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02期
9 张秀芹;关于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10 刘湘溶,李培超;论自然权利——关于生态伦理学的一个理论支点[J];求索;1997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林静;[N];光明日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慧丽;;构建科学的生态伦理观[J];齐鲁学刊;2006年03期
2 林红梅;;生态伦理学的历史演进和未来走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黄炎平,刘建金;生态伦理学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综述[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4 李文明;;整合与超越:论新生态伦理观的建立[J];求索;2008年01期
5 田松;刘芙;;从生态伦理学视角看“敬畏自然之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侯桂秀;;生态伦理学:传统教育思想的唤醒[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3期
7 包庆德;夏承伯;;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及其启示价值[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刘湘溶,李培超;论自然权利——关于生态伦理学的一个理论支点[J];求索;1997年04期
9 蔡守秋;;从独语到对话——由《自然的权利》一书看环境伦理的新视角[J];河北法学;2008年04期
10 李承宗;;对“自然有权利”的伦理质疑[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路日亮;;试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罗亚玲;;环境伦理学与非人类中心主义[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3 韩永学;;人地关系协调系统的建立——对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补充[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为;;中国环境伦理学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浅析[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刘金华;;生态伦理学视域中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6 向佐群;;环境协同论与老庄哲学的解读与同构[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7 王正平;;“天人合一”: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8 王志捷;;儒家生态伦理的特色与合理性[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9 王立宽;;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伦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青兰;;存在论之“是”与价值论之“应该”——生态伦理观的新困境[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强;“诗意地居住”与生态伦理学[N];光明日报;2002年
2 唐凯麟;系统探究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尝试[N];光明日报;2004年
3 雷毅;生态伦理学:一种新的道德启蒙[N];科技日报;2001年
4 江苏工业学院 周兰珍;走向现实的生态伦理实践[N];光明日报;2007年
5 鄂伦;环境·科技·伦理[N];湖北日报;2000年
6 甘绍平;当代西方伦理学若干前沿问题[N];学习时报;2002年
7 曹明德;从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到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转变[N];光明日报;2001年
8 许先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向玉乔;应用伦理学是应用和创新的统一[N];光明日报;2007年
10 刘雪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伦理文化[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顺玲;生态伦理及生态伦理教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2 张敏;论生态伦理学的生态—整体论进路[D];吉林大学;2008年
3 巩固;环境伦理学的法学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洪梅;二程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王立平;生态伦理视域中的草原生态文明[D];吉林大学;2012年
7 程平;马克思恩格斯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安徽大学;2012年
8 高炜;生态文明时代的伦理精神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中飞;“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宋佳;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及其出路[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梁晶晶;论“右玉精神”的生态伦理意蕴[D];山西大学;2013年
4 崔昆;非人类中心论何以可能[D];苏州大学;2007年
5 张晓春;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解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6 赵亚伟;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及其划界标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7 邬天启;生态伦理学的观念、问题与出路[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8 刘纯;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辩证法理念[D];吉林大学;2011年
9 晋文丽;当代西方生态伦理学中的环境协同论及其启示[D];山西大学;2012年
10 盛夏;从“非人类中心主义”到“无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批判与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16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416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