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问题的三维道德考量
[Abstract]:The discussion of harmony is based on man, and man always establishes and develops various relationships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three-dimensional relationship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man, and between man and ma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thics, we can put forward the demands of religious morality for harmony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ecological morality for harmony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earth.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to put forward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moral demands.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暨哲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道德价值论视域下的中西和谐观比较研究”(08BZX059)
【分类号】:B8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海春;;中西和谐观的价值诉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2 余卫东;;“认识自己”的三面镜子[J];哲学研究;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张能为;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现代科学化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李昭昊;墨翟和平观的哲学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陈义平;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胡万年;“大自然的智慧”——解读康德《实用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彭立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汪树东;;“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燕;;当代詈语的嬗变[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江畅;;幸福、和谐、智慧与优雅:当代幸福主义的视野[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刘军;;试论公民权与人权的差别[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9 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10 蒋风冰;盛晓明;;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曾友中;马克思货币理论与当下金融危机[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淑芳;高清海人学理论探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耿如昕;反思与重构:我国行政诉讼被告认定规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罡;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银婧;笛卡尔心身因果性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金科;;和谐社会群己论构建的传统文化底蕴——先秦道家群己论及其现代性评析[J];东岳论丛;2012年02期
2 戴立勇;;和谐与伪和谐[J];书屋;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发跃;应树立生态道德观[J];生态经济;1999年01期
2 刘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重视生态道德建设[J];理论前沿;2003年09期
3 周鸿;试论生态道德[J];思想战线;1988年01期
4 范冬萍;生态道德与人类素质[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08期
5 何劲;宗教道德与现代社会[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金崇芳;浅谈生态伦理及其教育问题[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罗为检;人类科技与生态环境[J];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8 晁连成;论生态学知识向生态道德的多层次转变[J];求是学刊;1992年02期
9 梁宗常,卫荣凡;论商业生态道德[J];桂海论丛;2004年06期
10 刘春湘;析生态道德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何建华;;和谐与公正:当代社会的伦理目标[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张岳南;;浅议徐霞客的生态道德实践[A];徐霞客研究(第16辑)[C];2008年
3 黄建新;;对生态道德责任的哲学思考[A];2002福建省科技界科学道德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2年
4 王志捷;;儒家生态伦理的特色与合理性[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5 马平;;回商伦理思想及其他[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6 毛秀芹;;生态道德教育研究——浅谈生态道德教育的背景、意义和途径[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7 韩永学;;人地关系协调系统的建立——对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补充[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跃芝;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促进生态环境改善[N];经济日报;2007年
2 冯霞 李正兴(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论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N];光明日报;2004年
3 列金花;宗教道德的现代意义[N];中国民族报;2004年
4 田乃越;宗教与道德[N];联合时报;2004年
5 记者 杨国民 王胜颜;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在京成立[N];经济日报;2006年
6 冯今源;宗教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N];中国民族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赵永新;构筑全民心灵生态屏障[N];人民日报;2006年
8 王伟华邋汪伟;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N];天津日报;2007年
9 江苏工业学院 周兰珍;走向现实的生态伦理实践[N];光明日报;2007年
10 李平晔;宗教与伦理[N];中国民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妍;环境伦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伦理支点[D];吉林大学;2008年
2 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徐新;消费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王国豫;技术伦理学的理论建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红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现代和谐家庭建设的意义[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2 戴臣军;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张斌;论制度伦理[D];郑州大学;2006年
4 王军红;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家庭关系[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诺;社会主义和谐伦理的构建[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6 符艳红;从人性视角论代际公平与和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臧玮;和谐农村社会秩序的伦理学视阈[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薛雪梅;论生态道德实践[D];山西大学;2010年
9 李茜;农村基层干部生态道德建设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10 魏晓微;生态道德建设中的生态良心问题探索[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211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42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