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境域关注下工程师伦理责任归咎限度分析

发布时间:2019-02-17 14:54
【摘要】:合理归咎是工程师承担伦理责任的必要前提。首先,论证责任归咎在工程师伦理责任承担行为与对象间的纽带作用。其次,从职业视角揭示工程师面临的责任归咎困境。再次,从因果力、解决力和影响力三个维度构建工程师伦理责任限度分析框架:必须承担的直接责任、选择担当的共同责任、采取行动的见证责任以及表达关切的未来责任。最后,借助境域关注,探索工程师依其人生境界承担伦理责任的合理路径:"物"向,应顺习而行,技术祛魅;"物我"双向,要抉择义利,寻求功名;"物我人"三向,需尽伦尽职,穷理尽性;"物我人天"四向,能天人合一,求真求实。最终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将承担伦理责任视为工程师职业追求的自我关照。
[Abstract]:Reasonable blame is the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the engineer to assum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First of all,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is attributed to the bond between the behavior and the object of the engineer's ethical responsibility. Secondly, from the professional perspective to reveal the responsibility of engineers facing the plight of blame. Thirdly,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ausality, resolution and influence,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limitation of engineer's ethical responsibility: the direct responsibility that must bear, the joint responsibility to choose, the witness responsibility to take action and the future responsibility to express concern. Finally, with the help of the attention of the realm of circumstances, we should explore the reasonable path for engineers to assum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according to their life realm: "things", "things" should follow the practice, and technology should disenchantment, "things and I" in both directions, we should choose justice and benefit, and seek for merit and fame; "matter I man" in three directions, should do his duty, exhausted; "things I man-day" four directions, can b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truth and truth. Finally, to realize the promotion of life, tak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as the self-care of engineers' professional pursuit.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013-XZ-1)
【分类号】:B82-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进;;伦理思维视阈下现代工程的“真”“善”“美”解读[J];道德与文明;2010年02期

2 李三虎;科学技术、公共领域与和谐社会[J];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02期

3 李谧;;伦理责任:社会风险管理的内在着力点[J];道德与文明;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彬;;论WTO的“自给自足性”——从“自给自足体系”概念出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2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王红;;消费文化时代的媒体伦理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张成岗;;理解“技术实践”——基于科学、技术的划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王建军;;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王强;;道德哲学的三种悖论形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成海鹰;;波德莱尔笔下的城市巴黎、都市情感和体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胡晓兵;;复杂性农业技术的社会选择——现代化大农业的复杂性思考[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上册[C];2009年

3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6 马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刑罚执行——论强化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王耀东;;技术向工程转化中媒体的社会责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存金;;大规模科学技术工程复杂系统管理方法论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马永庆;;公共文明建设中的荣辱观教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10 陈永慧;;文明秩序助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浅议“排队推动日”活动在社会秩序建设中的作用[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琰;组织与个体互为塑造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刘电光;技术风险评估中的观念冲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永刚;政治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秦子淮;人学视野中的信息异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先圣;胡岩;;工程伦理准则与工程师的伦理责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何继善;王进;喻珍;;工程和谐与工程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12期

3 丛杭青;;工程伦理学的现状和展望[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邓波;王昕;;建筑师的原始伦理责任——从海德格尔的视域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王进;许玉洁;;项目成功标准研究的动态演变与启示[J];经济管理;2008年12期

6 朱效民;什么是公众理解科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年04期

7 田海平;从“本体思维”到“伦理思维”——对哲学思维路向之当代性的审查[J];学习与探索;2003年05期

8 沈顺福;论亚里士多德的善[J];伦理学研究;2005年05期

9 朱勤;莫莉;王前;;米切姆关于科技人员责任伦理的观点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7期

10 张恒力;胡新和;;工程伦理学的路径选择[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光;;论科学家的伦理责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汪明进;;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伦理责任浅析[J];黑龙江史志;2008年14期

3 王兵兵;;工程伦理与工程中的伦理责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4 汪明进;李耀平;;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伦理责任浅析[J];黑龙江史志;2008年16期

5 周殠;;浅谈行政人的伦理责任[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09年03期

6 郭卫华;;网络社会伦理责任概念探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01期

7 刘春兵;论法律对道德的支持及其限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郭卫华;;论网络伦理责任对网络伦理困境的超越[J];前沿;2007年10期

9 胡岩;;对工程师伦理责任的探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董水平;樊勇;;工程决策主体伦理责任的缺失及其规避策略——以职业经理人为视角[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桂勤;罗萍;;中国传统伦理中的责任意识刍议[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翟波;;论现代科技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协调机制的构建[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慧林;;“世界伦理”构想的宗教背景及其问题[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4 白平则;;自然生物的权利——人对自然的伦理责任[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5 秦婧;;面向技术风险的工程师责任伦理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洪;丛杭青;阮奔奔;;工程伦理经典案例研究[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田秀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责任伦理精神[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田秀云;白臣;;我国当代责任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刘多;卿文波;;和谐社会下我国反贫困的责任伦理诉求[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王小锡 张志丹;金融海啸中的中国伦理责任[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英]尚塔尔·墨菲/著 尹树广/译;民主的伦理学[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陈忠;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发达地区的社会责任[N];光明日报;2007年

4 刘雪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伦理文化[N];光明日报;2007年

5 晏辉;关于经济伦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6 肖巍;人口层面的生命伦理学研究[N];学习时报;2010年

7 王玉平;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问题[N];学习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同飞;责任伦理视角下的食品安全[D];中南大学;2013年

2 齐艳霞;工程决策的伦理规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帅;工程共同体伦理责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兰兰;工程师对和平利用核能的伦理责任[D];东北大学;2008年

3 董水平;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孙国华;建筑行业工程师伦理责任实证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2年

5 徐悦;道路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6 李娟;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7 武祥达;医疗保障体制改革中政府的伦理责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郭卫华;论网络社会的伦理责任[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国辉;论道德宽容[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艳;道德惩罚论[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25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425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1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