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道德建设的启示
[Abstract]:Forster believes that the way to get rid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is the way of confrontation with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it is necessary to replace the capitalism with socialism. Forster's ecological Marxism has provided a useful enlightenment for our ecological moral 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moral construction must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ecological moral guidance, advocate the people-oriented ecological moral value, and cultivate the ecological mo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作者单位】: 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2E002)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552318) 齐齐哈尔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支持计划项目(2010W—Z07,2011W—Z05)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B82-058;B08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秀艳;;物质变换概念:马克思生态学思想的新视角[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2 郭淑新;余跃琼;;福斯特对“马克思的生态学”的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孙慧明;;论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4 赵卯生;;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旨趣探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铁锴;;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评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高惠珠;徐文越;;论马克思生态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4期
7 曹孟勤;;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伦理重构[J];道德与文明;2009年06期
8 李本洲;;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J];东南学术;2009年03期
9 蔡陈聪;王艳;;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俞田荣;郑艳;;人的“自然性”与自然的“属人性”——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杜秀娟;陈凡;;马克思《资本论》的生态哲学思想解读[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王雨辰;;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态纬度的建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宫长瑞;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方锡良;马克思自然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黄雯;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从马克思到当代[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军军;中国低碳经济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余满晖;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张斌;环境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江南;生存与发展:湘中S村水污染中利益相关主体的理性选择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徐文福;生态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章燕妮;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及其实现路径[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刘康华;福斯特的生态危机理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贺;马克思与生态学思想的关系及其实践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杜文双;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及现实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任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袁茂雄;马克思早期生态哲学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梁燕亮;从自然追问到生态反思[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徐飞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社会生态系统和谐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本开;;以人为本:唯物史观划时代的里程碑[J];学习月刊;2010年06期
2 李淑芳;;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刍议[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侯德丽;张俊梅;;从唯物史观看“以人为本”[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S1期
4 熊文;;立足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推进新发展——“科学发展观与人学理论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2期
5 程伟;;“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J];求索;2007年04期
6 杨雪;;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J];消费导刊;2008年21期
7 石云霞,程伟,周燕;对“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J];长江论坛;2005年05期
8 王德贞;;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洪小兵;;坚持以人为本 繁荣人学理论——“科学发展观与人学理论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6年00期
10 李福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吉泽;尹惠;;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2 杨建祥;;试析马克思“以人为本”的一个特定视域[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3 常樵;;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指向[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4 艾福成;庞立生;;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5 寇东亮;;以人为本发展目标的三重内涵[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6 胡廷武;;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开幕词[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陶笑眉;;从哲学本体论视角看以人为本[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8 贺祥林;冯华;;青年马克思探讨以人为本的方式与视域[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9 杨贵华;;制度建设、依法治国与“以人为本”关系的哲学阐释[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唐月娥;;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邹万银;儒家的仁爱以人为本[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2 秦刚;对以人为本的科学阐释[N];中国人事报;2006年
3 武汉大学行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 黄建军邋高文武;理解以人为本的维度[N];光明日报;2007年
4 邱克刚;“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目标[N];贵阳日报;2009年
5 艾青;实现人的自我科学发展[N];吉林日报;2009年
6 韦鸿;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N];抚顺日报;2006年
7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N];人民日报;2006年
8 薛德震;提“以人为本”会导致“以我为本”吗[N];北京日报;2004年
9 王忠波;试析以人为本思想的四个基本点[N];衡水日报;2009年
10 黄g,
本文编号:2517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517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