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从心理学视角看情境主义与美德伦理学之争

发布时间:2019-07-29 13:41
【摘要】:心理学的发展脉络与美德在伦理学中的发展脉络相似,情境主义基于心理学的实证研究结果对美德的实在性发起挑战,引入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情境主义与美德伦理学的争执,心理学中"人—情境之争"的解决之道能给情境主义与美德伦理学的争论以启示。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is similar to that of virtue in ethics. Situationalism challenges the reality of virtue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psychology, and reexamines the dispute between situationalism and virtue eth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The solution of "man-situation dispute" in psychology can enlighten the debate between situationalism and virtue ethic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
【分类号】:B84-05;B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赵永刚;吕耀怀;;美德伦理学与情境主义:论品格特征的实在性[J];道德与文明;2009年04期

2 喻丰;彭凯平;韩婷婷;柏阳;柴方圆;;伦理美德的社会及人格心理学分析:道德特质的意义、困惑及解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彭凯平;廖江群;;文化与归因的过程模式及概率模型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4 高国希;当代西方的德性伦理学运动[J];哲学动态;2004年05期

5 赵永刚;;情境主义的谬误——对美德概念实在性的消极辩护[J];世界哲学;2011年06期

6 彭凯平;喻丰;柏阳;;实验伦理学:研究、贡献与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庆超;;德性的式微与回归[J];道德与文明;2008年02期

2 杨豹;;当代西方德性伦理的思想特色[J];道德与文明;2009年03期

3 曹霞;;追寻美德——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归与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4 李杨;许诺;;德性、德性伦理和德性精神刍议[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5 罗明星;论道德教育的协调性[J];江汉论坛;2005年09期

6 李耀宗;;当代伦理学研究的发展及其对成人德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7 沈慧芳;;诚信的三重境界及其社会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国内研究综述[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李义天;;当代国外美德伦理学研究综述[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刘仁贵;;美德伦理学:何种独立性——兼评《美德伦理学:作为一种道德类型的独立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娜;批判与追寻[D];吉林大学;2012年

2 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何良安;为了幸福[D];复旦大学;2007年

4 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D];清华大学;2006年

5 刘丙元;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危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胡yN峗;西方德性伦理传统批判[D];中南大学;2008年

7 亢丽娟;麦金太尔道德哲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8 尹怀斌;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D];复旦大学;2010年

9 蔡春;德性与品格教育论[D];复旦大学;2010年

10 邓蕊;医学人体研究伦理审查的哲学反思与制度实践路径[D];山西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晓林;交往德性论[D];西南大学;2011年

2 马兴通;教育虚拟社区中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归因方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开林;麦金太尔德性论及其德育意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晓丹;中西方伦理学关于古代人性思想的比较[D];黑龙江大学;2005年

5 肖会舜;密尔幸福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6 胡娟;“依赖性”对道德哲学的启示[D];东南大学;2006年

7 张海英;和谐社会视域下德性重建的要素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8 钟婧;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及其现代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彦斌;追寻美德[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孙艾娣;论麦金太尔的德性观[D];黑龙江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赵永刚;吕耀怀;;美德伦理学与情境主义:论品格特征的实在性[J];道德与文明;2009年04期

2 赵永刚;胡yN峗;;作为幻象的美德:情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证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燕国材,刘同辉;中国古代传统的五因素人格理论[J];心理科学;2005年04期

4 张建新;周明洁;;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5 彭凯平;廖江群;;文化与归因的过程模式及概率模型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6 李约瑟 ,郭之;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J];中州学刊;199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俊人;;重建美德伦理如何可能——序秦越存博士新著《追寻美德之路》[J];伦理学研究;2008年04期

2 姚晓娜;;西方环境美德伦理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10年09期

3 李义天;;基于行为者的美德伦理学可靠吗?——对迈克尔·斯洛特的分析与批评[J];哲学研究;2009年10期

4 童建军;;论美德的价值困境与生成隐忧[J];哲学动态;2010年11期

5 邵显侠;;美德伦理学导论[J];江海学刊;2006年05期

6 曹小明;蔡琼;;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调和式”的整合[J];法制与社会;2008年09期

7 钱梦旦;;从亚氏美德伦理学看“好的生活”的追求与实现[J];法制与社会;2010年26期

8 张言亮;;国内麦金太尔思想研究现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陈真;;美德伦理学和道德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10 赵永刚;;情境主义的谬误——对美德概念实在性的消极辩护[J];世界哲学;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利芳;;良性心理暗示的魅力[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2 刘玮;;亚里士多德与当代美德伦理学[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刘金平;;心理学创新人才的培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义天;;运气究竟有多重要?——美德伦理视野中的运气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时勘;;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胜任特征模型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孟维杰;;走向日常生活批判的心理学[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徐联仓;陈龙;王登;薛安义;;心理学为提高企业素质服务[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8 梁承谋;;试论动觉的心理学特征[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9 张小燕;;皮亚杰对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A];2005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5年

10 高玉祥;;个性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汉;盲目跳槽惹来情绪障碍[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2 唐_g;心理学家建议:健康减肥,“本能地吃”[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孙靓;怎样进行心理恢复[N];中国信息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杨琳桦;社交网络“进化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5 特派慕尼黑记者 赵东方邋朱雯芳 吴嘉丽 市民记者 梅杰;“黑九月”还抽空做了顿早餐[N];广州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卫韦华 宋常青;驱散“心灵余震”[N];经济参考报;2008年

7 本报通迅员 李舒蕊;以科学的态度引导公众[N];大众科技报;2005年

8 郭爽;动物也有文化?还能世代相传?[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9 王琳;改变自己的软弱[N];大众卫生报;2006年

10 实习生 严锋林;崇拜偶像到底会不会引发心理疾病?[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永刚;美德伦理学:作为一种道德类型的独立性[D];中南大学;2010年

2 王希艳;环境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学视角[D];南开大学;2010年

3 秦越存;追寻美德之路[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郑葳;教育心理学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孟维杰;心理学文化品性[D];吉林大学;2006年

6 钱琴珍;儿童对汉语知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芮;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互涉[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宗金;心理学的意义空间[D];吉林大学;2008年

9 胡湛;心理信息工程学的理论构想及应用实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冯永辉;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静波;美德伦理学与当代大学生美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恒;毕淑敏创作的心理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崔雅南;从本质主义到情境主义[D];南昌大学;2008年

4 钟暗华;论心理学中的科学主义及其人文缺失[D];吉林大学;2008年

5 季月;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陆红霞;教育伦理价值取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凌波;心理因素在少儿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余佳莹;美国综合大学心理学系学科分布与优势研究领域[D];郑州大学;2007年

9 马晓颖;先秦与古希腊美德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超;里考纳品格教育思想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520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520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4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