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何谓道德——从“异乡人”的视角看

发布时间:2019-08-16 08:50
【摘要】:何谓道德?从"异乡人"的视角看,该问题除了指向"我们"世界的"伦理内核"外,还指向"我们"世界的"我"之道德自立的"道德内核"。"伦理"一词的古希腊语义及拉丁译读表明,伦理与人之居息的"本土本乡"及其共同生活紧密相关,道德更多地关涉"异乡人"的视阈。何谓道德的问题涉及伦理与道德相互化约的两个视角。"本乡人"的视角遵循着用伦理统一道德的路线。"异乡人"的视角遵循着用道德化约伦理的路线。然而,"何谓道德"之问在"异乡人"的视角上凸显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表明了区分伦理与道德对道德哲学的重要性。在文明史上,道德之问以两种方式敞开"异乡人"的视角并使伦理不再是一种直接的经验性习俗:其一,与灵魂放逐的"神话"有关;其二,与宗教形而上学根基的丧失有关。人类道德生活形式由此分为"传统"与"现代性"两种类型,它们涉及道德范畴的问题层次和语境分殊。透过"异乡人"的目光,一种思想的警醒和心灵的自由导向如下设"问":在道德问题的时空坐标中,到底什么紧要?对于"我们"的世界遭遇的现代性道德危机而言,两大难题的应对最为紧要:一是道德自由问题;二是伦理认同问题。两者的解释循环将使道德之"问"引领人们走向更为健全的道德自信。
[Abstract]:What is mor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ien", this problem not only points to the "ethical core" of the "we" world, but also points to the "moral core" of the moral independence of "our" world. The ancient Greek semantics and Latin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ethics" show that ethic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ive hometown" of human habitation and its common life, and morality is more related to the visual threshold of "stranger".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morality involves two perspectives on the mutual agreement between ethics and morality. The perspective of "native people" follows the route of unifying morality with ethics.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ers" follows the route of using morality to contract ethics. However,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mor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anger" is that it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distinguishing ethics from morality to moral philosophy. In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moral questions open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ers" in two ways and make ethics no longer a direct empirical custom: first, it is related to the "myth" of soul banishment; second, it is related to the loss of the foundation of religious metaphysics. Human moral life form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which involve the difference of problem level and context of moral category. Through the eyes of "foreigners", a kind of ideological wake-up and spiritual freedom orientation such as the following "question": in the coordinates of time and space of moral issues, what is the point in the end? For the modern moral crisis encountered by our world, the two problem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moral freedom, the other is ethical identity. The cycle of explanation between the two will make the "question" of morality lead people to more sound moral confidence.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KYD20130018) 国家重大招标课题(10AZX004)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发展研究所)重大项目(2009JDXM033)
【分类号】:B82-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樊浩;;“我们”的世界缺什么[J];道德与文明;2012年06期

2 田海平;"哲学"为何在古希腊诞生——从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看哲学的希腊缘起[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广华;;走出黑格尔体系的迷宫——一个另类的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杨茂明;;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程乃胜;;论法制现代化研究中的历史哲学研究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杨元;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看文学与历史的关系[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胥银华;;康德对善恶的认识及其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6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J];安徽文学论文集;2005年00期

7 李艳娟;;浅析德国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重叠的原因[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8 李传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撰述中的名教观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王爱菊;;“新课程”教材编写机制:批判与反思[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王永剑;;论《雷雨》的基督教结构模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从学;;《同情》:一种被忽略的现代性体验[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3 朱军;;国家繁荣的标志:多元化下的价值统一——转型时期政府塑造社会认同感的职能研究[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4 段从学;;论《十四行集》对个人真实性的探索[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长伟;韩钟文;;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徐英瑾;;对于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政治哲学进路的初步探索[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燕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功能研究[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8 孙华;;论当前大学公共危机的发育机制[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陈亚军;;论罗蒂的反讽自由主义理论[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10 王俊;;罗蒂与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场景[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温静;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成山;历史与自由[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7 马新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虚无主义的超越[D];吉林大学;2011年

8 龚培渝;通过对话寻求承认[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叶宗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型私营企业诚信问题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颜福;藏传佛教“十善”中的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顾颀;司法公正的伦理冲突及其调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洁;大学生科学人道主义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振鲁;诠释学视域下柯林武德的问答逻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于溟;詹姆士实用主义真理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旭;可持续发展矛盾分析与消解[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军;关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自我观”的确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毕宏音;论企业道德化决策[J];道德与文明;2004年06期

3 朱金瑞;;政府职能道德化与公民道德建设[J];学习论坛;2008年09期

4 王常柱;;“官员”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现实社会“官员去道德化”说起[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龙兴海;市场经济:道德适应的性质、要求及其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6期

6 朱锡平;试论市场规范的道德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7 任建东;道德监督刍议[J];道德与文明;1997年06期

8 胡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生长点[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9 陈源泉;宗教与道德[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毕宏音;企业道德化决策:舆情的视角[J];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朱贻庭;;正视社会生活中“去道德化”现象[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蒋德海;;中国反腐败的道德化倾向[A];激浊扬清——廉政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张挺平;;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与道德——略论道德宗教化与宗教道德化[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4 黄小勇;;道德化的行政及其现代影响[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刘书善;魏焕成;;道德的困惑和道德教育方式的改造[A];中国煤炭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文集[C];2001年

7 张传有;;对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几个问题的反思[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李海默;;自由主义框架下的道德观[A];自主治理与扩展秩序:对话奥斯特罗姆[C];2012年

9 罗建文;黎池;;政府道德基础论[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建军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刘建军:中国正开启“社会主义道德化”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黄明理;泛道德化批判反思[N];北京日报;2013年

3 徐晓明;道德的法律化与法律的道德化[N];光明日报;2002年

4 江苏省邳州市人民法院 李晓东;先做“道德人”,后做“法律人”[N];人民法院报;2011年

5 广东省五华县人民法院 谢刘权;法律泛道德化会令人担忧[N];人民法院报;2012年

6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王小锡;道德风险及其规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王泽应;今天,我们还要不要道德敏感性?[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宋君华;教育道德化还是教育法治化[N];人民法院报;2002年

9 朱寨;重读《新时期文学与道德》[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支玲琳;法律真的能“逼”出道德吗[N];解放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晁天义;先秦道德与道德环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周慧;法律的道德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董良;审慎理性作为道德基础的意义与限度[D];浙江大学;2011年

4 林立公;道德治理及其实现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齐贵云;西方道德情感主义视野中的移情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戴景平;善恶的人性尺度和社会尺度[D];吉林大学;2007年

7 刘春琼;领域、背景与文化: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艳秀;道德客观性及其限度[D];吉林大学;2008年

9 张海辉;现代化视域下的当代中国职业道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满生;伦理语境下的恐怖主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海松;法律与道德——西方文明视野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D];新疆大学;2010年

2 石春金;论法治的道德基础[D];武汉大学;2005年

3 哈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法制化的必要性和意义[D];内蒙古大学;2003年

4 李培晓;慈善“泛道德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5 石瑛;论人肉搜索的道德和法律出路[D];河南大学;2011年

6 张林林;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道德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年立国;我国领导的道德化问题研究[D];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2007年

8 曹培强;韩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与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9 贺彬侠;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和道德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5年

10 王晶;新闻传播中的泛道德化现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27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527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8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