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动机探究的科学证据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伦理学研究所;
【分类号】:B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韶刚,吴慧红;确定问题测验与道德心理的结构成分探析[J];教育科学;2004年06期
2 王星;;道德科学的不同面向——从韦伯看涂尔干[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3 岳磊;;叔本华的悲情伦理[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吕航;我国道德动机实证性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J];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06期
5 托马斯·斯坎伦,陈真;何为道德:道德的动机和道德的多样性[J];江海学刊;2005年03期
6 魏磊;《情绪体验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契机》[J];哲学动态;1986年08期
7 韩丹;;论责任动机与偏好动机的共存[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万增奎;;西方心理学道德动机观的研究进程及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11期
9 李伯黍 ,周冠生;少年儿童道德行为动机特征的心理分析[J];心理学报;1964年01期
10 A.古谢伊诺夫,贾泽林;道德与市场[J];哲学译丛;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沿海及内地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定量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2 郑丹平;;追求崇高——从孔子主体性道德观说开去[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3 王凤才;;霍耐特承认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4 陈建树;王丽娟;;德育创新与情感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5 吴清华;;立世德为首 育人品当先——由品德心理分析谈现代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理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6 章永生;李春山;;中学生道德评价的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7 曾国明;;提高认知和谐在德育教育中的成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8 赵瑞芳;;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A];孔学研究(第十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三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占萍;张秀娥;;责任感与品德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赵立;郑全全;;中小企业经营者道德影响力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菲;道德教育重在强化道德动机[N];辽宁日报;2001年
2 邵显侠;中国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06年
3 王凤才;哪里有蔑视,哪里就有反抗?[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肖文;是什么让信用丢失?[N];计算机世界;2007年
5 周业安;捐赠,本质上是一种自由[N];上海证券报;2008年
6 北京战略研究学者 程亚文;偏执的布道者[N];中国经营报;2008年
7 马永庆;提升自我 奉献社会[N];济南日报;2007年
8 毛颖颖;做慈善为什么一定要走极端[N];北京商报;2007年
9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中学 丁志伟;激励与育人[N];江苏科技报;2008年
10 白琳;资本精神:让肮脏的钱变得神圣[N];中国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柯丹露;中学生道德动机的测评与特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代东;托马斯·斯坎伦的道德契约主义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3 孙保学;直觉作为证据:当代分析哲学中直觉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艳娜;论家庭教育与青少年道德意志培养[D];郑州大学;2011年
5 宗娜;反思实验哲学[D];山东大学;2013年
6 杜修望;论道德素质[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邵铁峰;康德哲学—神学中的“恶”与“苦难”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卢婧一;霍耐特承认理论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左洪剑;正义的动机[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徐娴;学校情境德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30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530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