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研究道德个体功能的实践意义

发布时间:2019-11-15 23:38
【摘要】:道德的个体功能内涵丰富,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既有利于破解道德教育低效难题,为有效的道德教育找准突破口,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道德需求,进而能够保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杨淑萍;论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内在原因[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糜海波;;解读“以人为本”的道德内涵[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项洋;朱平;;中国梦实现的道德力量[J];求索;2013年10期

4 汪青松;道德失范十年研究综述[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5 曹鸿飞,吕锡琛;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看个体的道德需要[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2期

6 任万明;李杨;;论人的道德需要[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7 朱依萍;道德教育的重思:一种精神维度的关注[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王洁;个体道德需要问题探微[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曼;学校德育低效原因探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王开香;;浅析现代体育特长生体育高考道德失范的危害及对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3 李祖平;程东旺;;基于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大学德育生活化路径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曾竞;;康德道德哲学的内涵及其现代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刘莉;;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困惑成因及对策[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6 刘献春,范敏;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德育价值[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李毅红;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邓洪健;;对大学学习后进生的管理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2期

9 徐冰娇;;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课堂的德育渗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2期

10 寇_g;;青少年主体性道德教育与创造性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涛;肖平;;人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龙建成;强建周;;信息化校园与大学德育的超越[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3 王慧霞;张斌;;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自主发展型德育[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丽丽;当代大学生和谐心态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郑清;互联网条件下高中生道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严佩芳;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瑞云;大学生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研究及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浩;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自我建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献清;交往实践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培萌;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8 徐文妹;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及其教育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颖;转型期中国学校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赵乃麟;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绍芬;道德失范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高兆明;简论“道德失范”范畴[J];道德与文明;1999年06期

3 罗国杰;;论道德需要[J];湖北社会科学;1992年09期

4 高德步;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道德失范与道德重建[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11期

5 王宏伟;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的理性分析及其对策——兼驳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背反”的观点[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陈明龙;;着眼于主体发展:关于德育功能的新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7 张嵘;关于当前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历史透视——以二十世纪初新道德普世运动为视点[J];西北史地;1998年04期

8 刘永根,张红梅;道德评价方法辨析——从“道德失范”说起[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9 胡鹤玖,刘福州;略论大学生的智力开发[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10 文敏;;论黑格尔的良心观[J];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戈止;个体解放与整体发展[J];财经科学;1995年06期

2 康敏;海南某杂志社公约(1988)[J];天涯;1998年03期

3 项洋;;论研究道德个体功能的理论意义[J];黄山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4 谢洪恩;道德的功能和本质[J];道德与文明;1989年03期

5 黄玲;论体育个体功能的历史演化[J];福建体育科技;2002年04期

6 张晓雯;;“在家上学”与教育功能的实现[J];青春岁月;2013年06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25615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5615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7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