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07:58
【摘要】:利他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有益于营造互助和谐的社会氛围。为提升个体的利他行为水平,一定的道德教育是必要的。目前教育领域将个体道德的培育聚焦于道德认同,以道德认同教育取代以往填鸭式的道德知识灌输,然而在公民的道德认同普遍得到提升的今天,道德失范、道德滑坡的现象却依然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心理学者Bandura用道德推脱这一道德认知概念来解释个体这种知行不一的情形,此外,一些学者认为道德认知会影响道德认同的形成,而以往研究表明道德认同是激发个体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认为道德推脱会通过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依据双加工理论,本文分别探究了外显利他行为和内隐利他行为与道德推脱、道德认同的关系。研究一采用问卷法,将自评利他问卷和独裁者游戏作为外显利他行为的指标,并用问卷测量个体的道德推脱和道德认同进行研究;研究二在沿用研究一问卷的基础上,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个体的内隐利他行为,进一步探究其与道德推脱、道德认同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不同测量方式得到的利他行为指标与道德推脱、道德认同表现出不同的关系。具体来说:1.个体的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外显利他行为的两个指标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道德推脱与外显利他行为显著负相关,道德认同与外显利他行为显著正相关。2.个体的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内隐利他行为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且本研究在探讨道德推脱对外显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过程中还发现,道德推脱对不同外显利他行为指标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机制。具体表现为:1.道德推脱对个体自评利他行为的影响会通过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且道德认同内化维度发挥着更大的中介效应。2.个体的道德推脱不通过道德认同,而是直接地作用于独裁者游戏的结果。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认为利他行为不同的测量方法可能指向了不同的理论层面,独裁者游戏反映了经济学所讨论的行为性利他,自评利他问卷反映了更关注行为动机的心理性利他,而内隐利他的测量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生物学所讨论的生物性利他。尽管这一推测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这也是结合各学科视角对三种利他行为进行探究的积极尝试。同时,研究结果也提醒我们,应当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减少对个体心理性利他和行为性利他都有显著影响的道德推脱的上,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文】:

标签,行为,机制,责任转移


图 1-1 道德推脱机制首先,针对行为本身的道德推脱主要包括道德辩护、委婉标签和有利比较三个机制。这三个机制能够对不符合自身道德标准的具体行为进行认知重建,从而提升这种行为的道德可接受性(Bandura,1986)。具体来讲:当今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伤害他人是不对的,但是道德标签使个体将该行为描述为出于社会或道德的目的,从而将该行为重新理解为正确的,例如认为不告发犯罪的朋友是一种忠诚等。委婉标签是指个体使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使本来不道德的行为看起来没有太大的伤害甚至是积极的,例如把在墙上涂鸦称为是创新精神的体现等(Bandura,1999)。有利比较指的是个体将不道德的行为与更加有害的行为进行比较,从而使该行为显得可以接受,例如认为“相比于成人的滥用药物,,青少年聚集抽烟就不应受到谴责”等。其次,针对行为的过程,道德推脱是通过责任转移、责任分散来掩盖伤害行为或非利他行为的影响(Bandura,1986)。责任转移是指当个体认为他们的行为直接受到了来自权威的要求或是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时,会通过宣称社会的压

道德认知,量表,道德自我,利他行为


图 1-2 Hart 道德认同形成模型Hart 所提出的道德认同形成模型几乎完整地考虑到了道德认同的各项影响因素,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加系统和完整地探讨道德认同的影响因素。从该模型中可以看出,道德认知对道德认同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此外,Blasi(2002)也认为道德认知能力是形成道德认同的必要条件。因此本研究聚焦于道德认知对道德认同形成的影响,探究道德认同在道德认知与利他行为之间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选取道德认知-道德认同这一影响路径,将道德推脱作为道德认知的重要概念来探讨道德推脱对道德认同的影响。1.3.3 道德认同的测量在测量上,道德自我认同测量主要是基于道德特质概念的认同。目前已开发出来的道德认同测量工具还不多,典型的有以下两种:1. 道德认同量表(Moral Identity Measure,MIM)该量表是 Aquino 和 Reed(2002)开发出来的对道德认同进行测量的较为常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2-0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继平;王兴超;;德行领导与员工不道德行为、利他行为: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5年03期

2 杨继平;王兴超;高玲;;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年03期

3 邓婕;杨淑萍;;中学生利他行为稀缺的道德教育反思[J];教育探索;2014年06期

4 任俊;李瑞雪;詹捚;刘迪;林曼;彭年强;;好人可能做出坏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研究证据[J];心理学报;2014年06期

5 王兴超;杨继平;高玲;;公民道德推脱问卷的中文版修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6期

6 刘国雄;陆婷;;青少年的道德推脱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3年04期

7 邹笑笑;;群体选择理论的科学史考察[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8 王兴超;杨继平;刘丽;高玲;李霞;;道德推脱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05期

9 曾晓强;;国外道德认同研究进展[J];心理研究;2011年04期

10 杨继平;王兴超;陆丽君;张力维;;道德推脱与大学生学术欺骗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亚;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外显和内隐利他性关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晓;初中生共情与道德推脱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4年

3 王W

本文编号:2596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596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8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