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德性与德行的冲突与一致

发布时间:2020-04-06 17:04
【摘要】: 德性是伦理学中古老又常青的话题,中西德性学说源远流长,一部伦理思想史,充满了人们对如何养成德性,如何实践德行的理性思考。 但德性在近代后遭遇了困境,甚至到了被“边缘化”的境地,与德性失落相对应是社会道德状况的恶化。针对这样的道德境况,现代伦理学界对德性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西方学者以麦金太尔为代表,他对启蒙运动以来以功利和权利概念为中心的现代西方规范伦理学进行了批判性分析,要求重建德性伦理,重树德性在当代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导性地位;而罗尔斯和尼布尔等有关社会的公正性的研究角度无疑是揭示了人的德性形成的影响因素。在西方伦理学德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德性的研究是围绕当代中国“道德危机”和“道德重建”等问题展开的,研究的内容包括:研究和阐发中西方德性思想在现代道德生活中的重要价值;研究德性与规范的关系,认为德性与规范应该达到最佳的结合;结合道德教育问题研究德性养成的有效方法;研究道德与幸福的关系;研究道德激励与补偿机制等等。从研究的现状来看,现代道德生活对德性回归和养成的迫切要求这一观点是高度统一的,但在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德性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上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只将德性与德行定位为互动关系。德性与德行是不可分的,它是道德的两个必要维度,没有解决德性与德行在现实中实现一致的问题,就不可能真正改善社会道德状况。现有的成果中对德性的研究还停留在仅仅关注道德的理想性上,忽视了其往德行转化的现实条件,也没有完整阐释德行能够持续的条件。所以对于德性与德行的关系,除了原有普遍论证的互动关系之外,应该更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是如何才能促进两者的互动,是什么因素阻碍道德个体德性形成和德行的践行,找到道德失范行为的个人原因与制度原因,为个人的道德实践和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更直接的依据,避免了在道德责任承担问题上的片面性,这对我国当今的道德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以此为思路,本文在前人对德性和德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德性与德行的关系为研究起点,将两者归纳为既冲突又一致的关系:一致强调的是理想的道德境界和价值目标,冲突强调的是道德现实和要解决的问题。并以我国当今社会道德的存在问题为背景,挖掘传统德性中有价值的、能与现代道德内在契合的内容,借鉴西方德性研究的成果,找出德性与德行不能顺利实现互动的原因,分析在我国现实的社会条件和具体的人的道德状况下能促进德性养成和德行发生的可能性,探讨能促进德性与德行在现实中达成一致的可能性和现实途径。在前人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将德性与德行阐发为既冲突又一致的关系,从努力解决冲突以达到一致的角度,论证在道德上个人的自身完善和社会完善的一致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是本文所努力尝试的创新之处。 本文运用了伦理学、社会学的有关理论,采用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分析、比较方法研究当今社会背景下德性与德行的冲突与一致。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解释德性与德行的概念;第二、三章分析德性与德行的冲突和一致的含义和原因;第四章分析我国现阶段德性与德行冲突的现状和原因;第五、六章分析我国现阶段德性与德行能实现一致的可能性以及为实现一致的现实途径探索。 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以中西方德性理论作为理论渊源,参考了现当代西方伦理学者如麦金太尔、罗尔斯,国内学者如陈根法、高兆明、高国希等的有关德性、德行研究的多部论著,以及涉及德性与德行问题研究的多篇期刊论文,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也希望这个尝试能够对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道德状况的改善有所裨益。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2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关巍;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赫;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楠楠;教师公正德性的养成与实现[D];山西大学;2012年

3 姚开琼;幼儿教师言语道德失范的审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167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167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5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