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社会信任的基础:一种制度的解释

发布时间:2020-04-10 05:01
【摘要】:社会信任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与人类本性密切相关。人类需要社会信任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安全心理需求,而满足安全心理需求、获取安全感则是社会信任产生的基本动因。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的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地发展,人类需要社会信任不只为了满足安全心理需求,也为了满足更为高级的心理需求,如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更需要社会信任,同时也最难获得社会信任或最容易失去社会信任,尤其在日趋全球化的当今世界更需要社会信任。于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掀起了一股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热潮,社会信任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题。处于社会转型初期的目前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社会信任危机表明了社会信任的严重缺失,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高度的社会信任作为内在支撑。于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科学界也纷纷从各自的学科角度研究社会信任问题。 总之,人类需要社会信任,现代社会需要社会信任,当今世界需要社会信任,目前中国社会更需要社会信任。西方社会科学界掀起的持续不断的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热潮,是对西方社会信任需求的一种理论回应。本文对于社会信任的基础开展的专门研究,不仅是对西方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一种理论反应,更是对目前中国社会信任需求的一种理论回应。 中西方社会科学家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开展社会信任基础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如有关社会信任基础的“道德规范论”、“政治制度论”、“产权制度论”、“认识发生论”、“网络嵌入论”、“理性博弈论”等。然而,他们对于社会信任基础的研究存在许多偏差与缺失,一是对于社会信任理解上的偏差,具体 WP=124 表现为:(1)对于社会信任的单向性理解。即将社会信任理解为对他人的“单向”信任。如卢曼(Luhmann)、巴伯(Barber)、祖克尔(Zucker)等;(2)对于社会信任的简单性理解。即将社会信任简单地理解为普遍的“对外人或陌生人”的信任。如韦伯(Weber)、明恩溥(Smith)、雷丁(Redding)、福山(Fukuyama)等。二是对于社会信任基础研究上的缺失,具体表现为:(1)对于社会信任基础的表层性解释。即将社会信任基础理解为个体的心理经验、理性人之间的博弈关系或人际网络关系及其在其中的嵌入。如埃里克森(Erikson)、科尔曼(Coleman)、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等。(2)对于社会信任基础的单一性的解释。即将社会信任的基础理解为文化道德规范、政治民主制度或产权制度。如福山、塞里格森(Seligson)、张维迎等。 本文在批判继承中西方社会科学家有关社会信任研究的基础上,从一种新的制度观出发,以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为新的制度研究范式,围绕“制度是社会信任的基础”这一核心观点,对社会信任的基础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入、一般而具体的解释。 制度是人类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社会交往行为模式,包括支配与约束人们社会交往行为的定型化、非定型化的规则与规范,它是一种规则与规范体系。约束有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两种形式。制度的内在约束形式是指制度从内部对社会交往行为者的行为实施约束的形式,制度的外在约束形式则是指制度从外部对社会交往行为者的行为实施约束的形式。从约束形式上将制度分为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两种基本类型。内在制度就是一种从内部对于社会交往行为者的行为实施约束的制度,如习俗、惯例以及道德规范等,而外在制度则是一种从外部对于社会交往行为者的行为实施约束的制度,如法律制度、规定、规章等。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之间是相互容纳、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相互转化的。一个恰当而有效的制度是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之间相互容纳、相互补充与相互激励的制度。 从制度角度去解释社会信任的基础,首先将社会信任建立在制度基础上,从制度或社会关系结构的意义上去理解社会信任,这样就能避免社会信任理解上的单向性与简单性的偏差。社会信任是一种“社会的”信任,即具有社会关系结构性质的信任,它产生于社会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因此,社会信任不是个体意义上的“单向”信任,而是社会关系结构意义上的“双向”信任或相互信任,是社会交往主体之间产生的一种“双向”信任或相互信任。社会交往主体包括个 WP=125 人以及企业、政府、社团等组织。社会信任就是这些社会交往主体之间产生的“双向”信任或相互信任,它包括狭、广两种含义。狭义的社会信任仅指两个社会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广义的社会信任则是指所有社会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它不是各种相互信任的简单加总,而是所有社会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或是社会交往主体之间普遍的相互信任。 从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制度系统去研究社会信任的基础,就能避免社会信任基础研究上的“表层性”与“单一性”解释的缺失。有关社会信任基础的“认识发生论”、“网络嵌入论”、“理性博弈论”,虽然将个体心理经验、网络关系、理性博弈关系作为社会信任的基础,但由于个体心理经验也是依赖于制度因素的,网络关系本质上是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土红;;论权力运行的道德法则[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洪慧娟;杨俊;;广州市大学生人格特征、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7期

3 ;清华“真维斯楼”的商业行为与大学精神之争[J];意林;2011年13期

4 陈雷;;家族企业成长中的伦理困境及其对策——以浙江省温州市受访企业为例[J];伦理学研究;2011年0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文龙;王夏峥;;社会信任与社会交往的研究初探——基于“2009年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调查”西安数据分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林建华;;从社会信任系统看五缘文化[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史宇鹏;李涛;丁彦超;;政府行为与社会信任: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徐延辉;;社会资本与道德生产力[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彭小兵;;信任、社会资本积累与地震灾区的社会秩序重建[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阎力;;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社会心理条件分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张敦力;李四海;;社会信任、政治关系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基于社会嵌入性理论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宜音;;社区公共参与:是否参与 谁来参与 如何参与[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苏令银;;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资本的支撑性要素[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10 李秋心;龙长云;;信用——一种社会资本[A];孔学研究(第十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洁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当今中国社会信任:危机与重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朱四倍;“学历门”背后的社会信任死结[N];法制日报;2010年

3 中国社科院流通产业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张琦 吴杨 顾彩玉;租赁推动社会信任建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任沁沁 黄s

本文编号:26217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217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5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