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的身体转向及其道德意蕴
发布时间:2020-04-11 14:49
【摘要】:20世纪80年代认知科学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由于传统认知主义过度关注心理表征的计算过程,而忽视了其他影响因素,导致研究结果与现实严重脱节,身心分离的二元思想也受到来自理论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此时,学者们开始意识到认知过程并非只是抽象符号的信息加工过程,而应放眼实践,从身体和身体经验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中探求人类认知的演化和发展。此后,认知的研究范式从身心二元走向了身心一体,同时也完成了从离身认知向具身认知的转变。本文围绕具身认知的发展背景、理论内容及道德领域的运用三个方面,对具身认知进行理论梳理和实践总结,旨在进一步了解当代新兴的具身认知思潮的来龙去脉和今后发展方向。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时间为主轴线,梳理认知从离身到具身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而分析认知中身体转向的必然性。首先,阐述传统认知中的身心关系。从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确立,到近代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争论下的行为主义产生,再到计算机科学发展下认知革命的发起,身心二元思想一直贯穿于西方心理学理论。接着,通过论述第一代认知科学中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的发展,揭示出困境的根源在于离身思想。最后,具身思想的提出突破了离身束缚,成为新兴的认知理论登上历史舞台。第二部分着重阐述具身认知思想内涵。首先,对具身这一概念进行解释分析。通过对比和归纳莱科夫和约翰逊、威尔逊以及叶浩生对具身内涵的认识,整理出笔者自己对于具身的理解。接着,对具身认知的理论内容分别从具身心智、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以及认知的情境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从具身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身体与道德发生机制进行认知维度的探析。道德发生机制以道德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学科视角展开研究,强调身体经验是道德概念表征的基础,身体参与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是道德意识构建的基本条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2-05
本文编号:2623714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殷融;叶浩生;;道德概念的黑白隐喻表征及其对道德认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4年09期
2 丁峻;;自我意识建构的具身机制及知识范式[J];心理研究;2012年04期
3 徐献军;;海德格尔与计算机——兼论当代哲学与技术的理想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 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J];心理科学;2011年04期
5 叶浩生;;认知心理学:困境与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1期
6 丁峻;;意识活动机制的神经现象学解释[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06期
7 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年12期
8 李恒威;盛晓明;;认知的具身化[J];科学学研究;2006年02期
9 贾林祥;认知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争论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2623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23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