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云南省土地利用模式特征、示范及启示
本文关键词: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云南省土地利用模式特征、示范及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人地关系的演变,人与土地之间形成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协调的递进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威胁着土地生态安全,进而对人类发展形成制约。在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景之下,土地生态伦理作为协调人与土地利用的一种行为准则规范,在人地关系演进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协调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关系中,其能够合理规范人类土地开发利用行为并因地制宜地形成区域性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然而,当前人类在土地开发利用活动中,严重违背土地生态伦理的行为准则规范,造成土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十分严峻。因此,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应遵循人与土地之间基本的行为规范,合理高效地开发、使用和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对土地生态伦理基本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据此,本论文旨在初步构建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土地利用模式,通过归纳演绎、对比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分析土地生态伦理相关理论基础、演变特征和行为规范,选取土地利用模式典型案例分析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模式特征、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土地利用模式的概念、内涵、基本原则、目标等基本内容,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通过研究,结果如下:(1)土地利用是一个系统庞大复杂的工程,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众多。土地生态伦理涉及复杂因素中土地利用模式形成的人地关系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整体性,构建了一种新的系统性的人与土地伦理价值尺度。其理念的形成和应用有众多理论基础作为支撑,重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和生态伦理理论。(2)在人与土地利用关系演变过程中,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土地生态伦理理念的形成与运用是人类对土地利用开发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四种基本的土地利用模式,即原始型、自给型、商品型和持续性土地利用模式。这些土地利用模式的演变是遵循最初的人类敬畏自然、依赖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其最终目标是遵守土地生态伦理理念的基本行为规范以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3)云南作为典型山区省份和土地生态脆弱区,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遵循土地生态伦理理念的土地利用模式,同时也有违背土地行为准则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对五种模式地域特征、经验教训的分析表明:土地利用模式的选择和形成具有区域性,是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习俗等相结合的产物。成功的典型案例不但遵循了土地生态伦理的行为规范,而且也在依据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这种行为规范。要形成一种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并尊重区域文化习俗。(4)需要对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初步建立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体系,主要涉及土地生态伦理及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土地利用模式的概念、特征、原则、方法等内容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了这一体系的实践以及适应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的要求,仍以云南省为例,提出该区域未来土地利用模式的发展变化方向,为维护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和现实支持。
【关键词】:土地生态伦理 土地利用模式 启示 云南省 示范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01.2;B82-0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第一节 研究背景11-12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 一、土地生态伦理研究进展13-14
- 二、土地利用研究进展14-16
- 三、土地利用模式研究进展16-18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18-21
- 一、研究内容18-19
-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9-21
- 第二章 理论基础21-25
- 第一节 相关概念21-22
- 一、土地生态伦理21
- 二、土地利用21-22
- 三、土地利用模式22
- 第二节 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土地利用模式理论基础22-25
- 第三章 土地利用模式演变及其特征25-29
- 第一节 原始型土地利用模式25-26
- 第二节 自给型土地利用模式26
- 第三节 商品型土地利用模式26-27
- 第四节 持续型土地利用模式27-29
- 第四章 云南省土地利用模式典型案例分析29-47
- 第一节 元阳哈尼梯田稻作模式分析29-31
- 一、模式简介29-30
- 二、形成原因30
- 三、地域情况30
- 四、模式特征30-31
- 第二节 滇池流域围湖开发模式分析31-35
- 一、流域概况31-32
- 二、变化历程32-33
- 三、污染分析33-34
- 四、管理现状34-35
- 第三节 怒江峡谷刀耕火种模式分析35-38
- 一、区域概况35-36
- 二、刀耕火种36
- 三、模式更替36-37
- 四、经验总结37-38
- 第四节 喀斯特石漠化山区修复模式38-41
- 一、模式背景38-39
- 二、区域概况39
- 三、危害分析39-40
- 四、治理模式40-41
- 第五节 云南山地城镇统筹发展模式41-44
- 一、城镇上山41-42
- 二、推广模式42
- 三、经验借鉴42-43
- 四、未来方向43-44
- 第六节 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案例分析与总结44-47
- 第五章 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基本框架体系构建47-54
- 第一节 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基本概念47-49
- 一、概念界定47
- 二、概念特征47-48
- 三、土地生态伦理的行为规范准则48-49
- 第二节 土地生态伦理对土地利用模式提出的新原则49-50
- 第三节 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基本内容50
- 第四节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土地利用模式的研究方法50-51
- 一、归纳演绎法50-51
-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51
- 三、系统论和信息论的运用51
- 第五节 形成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土地利用模式的影响因素51-52
- 第六节 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实践途径52-54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54-57
- 第一节 结论54-55
- 第二节 启示55-57
- 参考文献57-64
- 致谢64-65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学梅;李忠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进展及其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 李阳兵;王世杰;谭秋;龙健;;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地球与环境;2006年03期
3 黄坤;陈志彪;;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分析[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1年03期
4 罗巍;;试论土地的伦理利用[J];法制与社会;2008年11期
5 唐筱玲;;大理州山地城镇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3年11期
6 何鹏;肖伟华;李彦军;严登华;郑晓东;王利娜;;变化环境下滇池水污染综合治理与对策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年01期
7 秦福来;景观生态过程与非点源污染——小流域的农田景观设计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陶文东;云南高原湖泊环境的独特性及其研究方向初探[J];云南环境科学;1999年03期
9 史军超;中国湿地经典——红河哈尼梯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刘富刚;;基于土地伦理的土地可持续利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芳英;论可持续消费目标下的消费方式变革[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土地生态伦理的云南省土地利用模式特征、示范及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62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