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背景下科技道德的失范与重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2-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檀传宝;论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张静;;多元文化视野的科学价值观及其建构[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3 吕耀怀;科技伦理:真与善的价值融合[J];道德与文明;2001年01期
4 何礼利;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5 许斗斗;郭荣茂;;风险社会与科学制度[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左玲;;国际安全观三大主要理论范式及新安全观的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7 郝永康;刘鹤玲;;论利益让渡与全球可持续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郗芙蓉;贺雪涛;;从科技道德到科技立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04期
9 赵素锦;;面向文明风险的责任伦理省思[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刘岩;;风险意识启蒙与反思性现代化——贝克和吉登斯对风险社会出路的探寻及其启示[J];江海学刊;200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问:未名 答:杨玉圣;[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王衍诗;[N];光明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谢耕发;[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江新华;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莉萍;制度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楚伟;满足科学家需求的心理机制浅析[D];中南大学;2004年
3 刘慧婷;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当代的统一与融合[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4 管书华;科技政策制定与评价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5 金城;科技制度伦理问题初探[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6 赵艳华;科技立法的哲学探析[D];新疆大学;2007年
7 赵静波;道德内化中的个体主体性张扬[D];吉首大学;2007年
8 曹咏萍;普世价值民族化与民族价值普世化[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张慧;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李遥;转基因技术的创新伦理向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85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85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