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风险社会背景下科技道德的失范与重建

发布时间:2020-05-28 18:32
【摘要】: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人类逐步由工业社会进入风险社会。科学技术成为推动风险社会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为人类提供极大的便利与丰厚物质回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及潜在的科技风险,它们往往存在于诸如(核、生物、化学)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转基因产品、新型复合材料等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之中。科技风险成为风险社会中重要的风险,风险社会中的科技风险具有全球性、毁灭性、不可计算性以及难以预测性。在当今社会,风险生产和分配的逻辑已经逐步取代了工业时代财富生产和分配的逻辑,而人类的担忧也由传统社会中的“我饿”转变为风险社会中的“我怕”。因此,为了将风险社会当中的科技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以维护当代社会的安全与和谐,本文以科技研究活动中的科技道德失范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科技道德失范的内因(主体性原因与价值层面原因)以及科技道德失范的外因(制度层面原因与教育层面原因)的具体分析与研究以期探索一条风险社会背景下的科技道德重建之路,具体如下: 本文在介绍风险社会的理论背景、当前科技道德失范与重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研究科技道德失范与重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有关科技道德的涵义与价值、风险社会对科技道德产生的影响、风险社会背景下科技道德失范的涵义、具体表现以及负面影响;然后,由内而外分析了导致风险社会背景下科技道德失范的主体层面原因、价值层面原因、制度层面原因以及教育层面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在风险社会背景下设定包含求真与求善相统一、普世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科技道德重建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当遵守的维护安全原则、生态和谐原则与公众参与原则。最后,本文对应科技道德失范的原因、遵循科技道德重建的原则以求实现科技道德重建的目标。本文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从内因到外因,分别就主体、价值、科技制度以及高校德育这四个层面提出在风险社会背景下进行科技道德重建的具体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2-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檀传宝;论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张静;;多元文化视野的科学价值观及其建构[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3 吕耀怀;科技伦理:真与善的价值融合[J];道德与文明;2001年01期

4 何礼利;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5 许斗斗;郭荣茂;;风险社会与科学制度[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左玲;;国际安全观三大主要理论范式及新安全观的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7 郝永康;刘鹤玲;;论利益让渡与全球可持续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郗芙蓉;贺雪涛;;从科技道德到科技立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04期

9 赵素锦;;面向文明风险的责任伦理省思[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刘岩;;风险意识启蒙与反思性现代化——贝克和吉登斯对风险社会出路的探寻及其启示[J];江海学刊;200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问:未名 答:杨玉圣;[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王衍诗;[N];光明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谢耕发;[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江新华;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莉萍;制度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楚伟;满足科学家需求的心理机制浅析[D];中南大学;2004年

3 刘慧婷;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当代的统一与融合[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4 管书华;科技政策制定与评价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5 金城;科技制度伦理问题初探[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6 赵艳华;科技立法的哲学探析[D];新疆大学;2007年

7 赵静波;道德内化中的个体主体性张扬[D];吉首大学;2007年

8 曹咏萍;普世价值民族化与民族价值普世化[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张慧;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李遥;转基因技术的创新伦理向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85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85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c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