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正元道德思想与教化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0 08:49
【摘要】:在社会急剧动荡的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滋长,政治控制力的减弱,为段正元道德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宽松的客观环境。当时众多青年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增强了段正元维护道统的紧迫感,坚定了他一生传道的信念;段正元的个人出身和不寻常的经历又让他选择了“自下而上”的传道路线。尽管他一直心存“政德合一”的理想,在道德学社的建立和运作过程中,段正元与时局的大批军政要员具有密切的接触,这些怀着不同愿望的要员为道德学社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就得到了当局的认可和采纳,在“布衣教王侯”的愿望实现,试图通过司地权的权势人物实现天下和平、社会安宁的努力失败后,他兴办道德学社,周游各地讲道,教化社会,其道德人格却在下层百姓中产生了深入、广泛的影响。 段正元的道德思想是围绕着道、德、仁、义、礼、智、信、性、命、身、心、贞、乐、元、教、法等概念来阐发的。其中道是核心,是最高本体和终极依据,万物皆由道生,皆因道行,无所对待。德是次于道的本体理念,其最终目的是载天道、修良知、完人格,使世间万物皆循正道而行,择善法而利群生。他以“黄中通理”、“四纲六伦”、“道体教用”、“万教归儒”、“政治大同”等学说来说明仁、义、礼、智、信是天道降衷人间的具体的道德伦理规范,而圣人是通过不同的教、法来教导人们修养性命、身心,来打破虚理,明见本元,获得贞乐,返还天道的,并突显道统心传,先天与后天、无为与有为、天道与人道、性与命、体与用、内与外、实与虚一贯的特点。其道德思想中的宗教性则是通过利用一些鬼神等神秘事物,以“因果报应”、“祖德恩荫”、“吃苦消灾”、“享福积恶”这些传统民间信仰中常用的说教,给身受战乱蹂躏的百姓以一定的精神安慰,其突出特点是借“神道设教”凸显人道。他努力挖掘先秦儒家的“天道”、“天命”思想,来改变儒家偏重现实所造成的人们缺少宗教情感关怀的窘境,并努力构建以儒为主,统摄各教思想的新的道德教化思想体系。其一切学说的现实归宿是实现“道德畅行、天下一家、政治大同”的理想社会,并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途径努力做起。 段正元的道德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上”直溯先秦儒道道德思想本义,并立足儒家道统,吸收佛道二教思想,主张三教同源。“下”结合近代思想文化现状,吸收新思想,对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价值进行有益的现代转换,在对传统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对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儒家思想是段正元思想的主体,他以儒为主,援释道耶回各教思想入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可概括为“道德”,“万教源道、万教归儒”思想是确立儒家思想核心地位的突出表现。在其道德教化实践中谈论最多的也是儒家的“性与天道”和纲常礼教思想,着重强调日常伦礼的践行;他为国治民安不断奔走,为“政德合一”的政治理想和开展道德教化活动倾注了毕生心血,这种行为正充分体现了“儒”的社会担当精神,同时,其道德教化的积极作用主要在社会大众之间,而其思想中又不可否认的带有鲜明的宗教神秘色彩。据此,笔者认为段正元是一位带有鲜明宗教神秘色彩的“大众儒者”,而道德学社则是民间儒学式的道德教化组织。 本文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原因、意义、研究现状、资料收集情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论述段正元道德思想与教化实践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三章,通过简述先秦道德思想(主要是儒道两家)来说明段正元道德思想的渊源。 第四章,重点论述段正元道德思想精义。该部分从“道”、“德”、“道德”、“黄中通理”四个方面,对其道德思想作了剖析,主要包括“道”的特征和功能、“德”的特征和功能、“道”和“德”的关系、“道德”与人生、社会的关系、“黄中”与“道”的关系、“明道”与“通理”的关系、“黄中通理”功夫等,其中体现了其思想中先天与后天、天道与人道相互贯通的特点。 第五章,分析段正元道德思想中的宗教性。本章主要从段正元对宗教的认识、“道体教用”思想、“上帝”、灵魂观与鬼神观几个方面来分析段正元道德思想中“神道设教”和“尊儒”的特点。 第六章,段正元道德教化实践述论。在介绍“教化”一词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段正元道德教化实践内容的述论,总结出“政德合一”愿望、民间性、独立性、宗教性和时代性五个特点。 第七章,主要介绍段正元道德思想与教化实践的历史作用及现代意义。该部分力图解决给段正元道德思想与教化实践进行历史定位的问题,其中重点介绍了其对传统道德伦理思想进行现代转换的突出体现——“四纲六伦”观,受段正元道德思想与教化实践深刻影响的道德学社弟子崔元章、侯佑诚两位老先生的突出事例,以及笔者称段正元为“带有浓厚宗教神秘色彩的大众儒者”的缘由。 第八章,结语。在简要总结本文内容的基础上,阐述本文研究的存在的不足或者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地方。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当前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几种形式以及引发的一些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2-09
本文编号:2687895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有铨;;“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J];中国德育;2008年10期
2 关增建;中国古代宇宙生成学说的演变[J];大自然探索;1994年01期
3 张荣明;;从南无教看秘密宗教信仰的特点[J];管子学刊;2008年01期
4 白山;;论道德学社的性质和意义[J];国学论衡;2002年00期
5 韩星;;段正元孔教思想与实践[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张颂之;;道德流毒——段正元的故事[J];国学论衡;2007年00期
7 韩星;;段正元论儒道与儒教[J];国学论衡;2007年00期
8 鞠曦;;段正元儒学思想论略及其哲学反思[J];国学论衡;2002年00期
9 耿云志;;从保守主义的角色演变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进路[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张怀承;姚站军;;“内圣外王”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新探[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世凯;段正元的中道观[D];兰州大学;2007年
2 居云飞;解读段正元政治大同说[D];兰州大学;2007年
3 余强军;段正元民间信仰之思想特色[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87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687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