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中的伦理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41;B82-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万曙;《儒林外史》:理性作家的理性小说[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2 魏英敏;“孝”与家庭文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3 张祥龙;;孝意识的时间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刘雪河;先秦“义”学新论[J];北方论丛;2002年03期
6 周桂钿;儒学“忠孝节义”正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7 霍国栋;;《论语》“义”思想刍议[J];船山学刊;2009年01期
8 陈美林;20世纪《儒林外史》研究的回顾[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9 汪尊鑫;;试论《论语》中“孝”的三种维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章培恒;;《儒林外史》原书应为五十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丽娜;明代守寡妇女生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孟颜颜;孝道的产生及其社会文化基础[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伍敏敏;《孝经》孝道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刘小玲;从《儒林外史》看吴敬梓对儒学现状与命运的省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郑晓红;《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及其在作品构成中的意义[D];安徽大学;2004年
7 赵爱华;论吴敬梓的思想及其对《儒林外史》创作的影响[D];河北大学;2006年
8 解颉理;先秦“忠”观念的演变[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涛;论《儒林外史》与儒释道思想的精神联结[D];兰州大学;2007年
10 贾红;对《儒林外史》中士人社会责任问题的反思[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024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702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