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理论语境下当代生命技术伦理基本问题的哲学审视
发布时间:2020-06-12 16:39
【摘要】:人及其生命是贯穿生命技术伦理问题始终并影响其他生命技术伦理问题研究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当代生命技术伦理研究中的身体缺位,是造成人、人的生命与死亡界定的模糊化,以及自我与身体的分立、理性自主的判断之贫困的症结。人作为生命技术伦理的关怀主体既不是纯粹思想的“心灵实体”,也不是纯粹广延的“机械身体”。身体理论的兴起和哲学主体间性的建构,消解了近代西方哲学中祛身的自我,使自我返回到了世界和尘世。身体作为自我构建的始基,既不是纯粹的肉体,也不是心灵的容器,它是人与人进行交往、对话的场所,是自在与自为的统一。人的界定应以身体为准绳,从原初看到的纯粹现象中、从最简约的、最基本的特征入手,考虑到人类的每一特殊个体,包括正常的和异常的不同情形。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揭示复杂的群体形态,归纳出类的不同层面的共性和特征。无脑儿、植物人等,虽然没有正常人所具有的心智、意识、情感、意志等活动,没有形成或己丧失自我的认知能力,它们却有着与人类一切个体同样所具有的头颅、躯干和种生命,具有人的生命直观,享有人的生命尊严。人的生命作为生命技术伦理的关怀客体,既有别于“生命意志”和“强力意志”,也不同于“生命冲动”和“绵延”,是种生命与类生命的统一。种生命和类生命并不是生命的两种不同存在样式,而是统一于人的生命之中的两种不同属性,人的本质并不单独地取决于类生命,而是由类生命与种生命共同决定的。人的种生命是社会化了的种生命,具有动物种生命所不具有的尊严属性。种生命与类生命之间及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之间并非总是正相关关系,对人的类本质的分析离不开类生命,但类生命并不是判断生命个体是否为人的充要条件,相反,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必须具有种生命,种生命的存在与否,是判断生命个体是否为人的充要条件和依据。人的生命不仅具有时间性,也具有空间性,是“空间时间”与“真正时间”的统一。种生命和类生命与身体是同时空的存在,生命通过存在于时间、空间之中的身体得以显现,这对于评判胎儿的道德地位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类比论证作为间接的方法,既无法完全确证植物人的意识存在与否,更无法否证无脑儿、植物人等他者不具有生存的道德权利。生命权的享有不应以意识或意识能力的存在为前提,植物人虽己丧失人的意识能力,但仍有其生命的内在价值,拥有生存的道德权利。生命技术作为人及其生命的无形“座驾”,对身体的异化不仅表现在技术对身体的遮蔽,使身体在“座驾”中失去其本真的存在,不再是原初的自然身体,成为被改造的客体。而且使身体异化为分立于自我的他在,自我的具身性和身心的统一性被悬置,造成了自我与身体认同中的障碍,并使心灵、思维、情感、感知等被武断地搁置,使人成为“半机械人”和机械的存在。身体的技术异化及克隆是还原论思维的逻辑结果,人的身体和意识永远无法被机械地复制或克隆,我们不可能象制造机器那样直接克隆出拥有身体的人。技术异化应调控在人的理性自主、人格尊严和身体自我的道德底线之内。个体生命和人格尊严的维护需要身体的在场,一切利益取舍和价值判断应当以身体为准绳。人的身体的存在以及人格尊严,高于人的其他任何方面的价值和利益,具有无可争辩的优先性、不可交易性。只要是人类个体,无论其身体状况和身份地位如何,都具有同等的生存权利和尊严。捍卫生命的神圣和尊严,是生命技术伦理中义务论得以确立的基础,也是义务论进行道德判断的原点。技术与道德只有在彼此内化和顺应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人的身体仅仅是判断人之为人的基础,而不是区分人类不同个体的标度,人与人的区别更重要的在于其人格,人格是自我认同的座标。但自我认同与身体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身体的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被技术异化了的身体,能否得到自我认同,并不单纯是个体对自我的反思性理解,而是个体与社会互动建构的过程。实现身体与自我的统一,直接关涉着个体的生活信念、尊严与社会融入等问题。当前生命技术实践中的道德冲突根源于道德原则的构建方式。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身心二分的道德原则,因身体的缺位无法适用于具身性的个体,需要以身体直觉或偶然性的非理性决断作补充。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2-057
,
本文编号:2709811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2-057
,
本文编号:2709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709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