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道德动机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休谟道德动机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动机问题是近现代道德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理性无法满足人们现实需求的情况下,学者们更加关注休谟道德动机体系。休谟批判吸收了同时代优秀道德哲学家的思想,正式开启了道德动机研究的情感主义途径。他所生活的18世纪盛行神定论,上帝赋予人们理性以服从道德法则进行道德行动。霍布斯首先将伦理学家们的目光转移到人性上,自利被看做是行动的唯一动机。洛克部分认同霍布斯的欲望论,提出道德行动是因为人们感到恶的存在和善的不在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沙夫伯茨里、哈奇森与巴特勒的理论被称为道德情感主义,他们认为道德动机应该在人的情感中找寻,其道德感、仁爱动机等概念学说是休谟道德动机论的直接理论来源。休谟的道德动机论建立在其怀疑论的基础之上,人们无法从行动者之外获得他们的行动理由。道德动机仅来源于行动者的情感和欲望中,理性只起到工具性辅助作用。休谟的道德动机论是双重动机论,没有善良动机的行动不是善行,善良动机分又为自然动机和人为动机。人类进行正义行动的初始动机是利己心,对人为之德的认同是出于同情,而尊重文明社会的道德规则则归因于道德感。休谟用道德感将动机和道德行动相连接,同情原则贯穿始终。人为动机出于人类本性的自然动机之后,但其重要程度并未减弱。康德为捍卫理性在道德行动中的地位,首先需要解决的即是休谟对理性作用的质疑。康德主义被近现代道德哲学家们认为是与休谟主义竞争的道德动机研究领域的对立阵营,双方就欲望和信念究竟哪个才是直接激发行动的理由展开辩论。内格尔认为休谟主义者混淆了两种欲望,史密斯用对欲望的重新解释来为休谟主义辩护,威廉斯则提出内在理由直接否定了将理性对道德法则的服从归为行动者内在的观点。休谟的道德动机论是温和的,他在强调激情和欲望在对激发道德行动的重要性的同时,没有忽视社会规范的作用,同情和道德感的存在说明人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困难,人为动机的区分对现实生活的中的道德实践具有激励指导意义。
【关键词】:休谟 道德动机 情感 欲望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6
- 1.1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9-11
- 1.1.1 问题的提出9-10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4-16
- 1.3.1 研究思路14
- 1.3.2 研究方法14-16
- 2 休谟道德动机论的理论来源16-23
- 2.1 霍布斯与洛克的动机论16-19
- 2.1.1 霍布斯的完全利己论16-18
- 2.1.2 洛克的合理利己论18-19
- 2.2 情感主义动机论19-23
- 2.2.1 莎夫茨伯里的道德感学说19-20
- 2.2.2 哈奇森的仁爱动机理论20-21
- 2.2.3 巴特勒的良心说21-23
- 3 休谟道德动机论的主要内容23-37
- 3.1 道德动机论的怀疑论前提23-27
- 3.1.1 怀疑主义的知识论23-24
- 3.1.2 因果问题24-26
- 3.1.3 人性的基本原则与理性能力的局限性26-27
- 3.2 道德动机的来源与分类27-32
- 3.2.1 道德动机的来源28
- 3.2.2 道德动机的分类28-32
- 3.3 同情、道德感与赞同对道德动机的作用32-37
- 3.3.1 同情与道德动机32-35
- 3.3.2 道德感与道德动机35
- 3.3.3 赞同与道德动机35-37
- 4 休谟道德动机论评价37-46
- 4.1 “欲望—信念”模式的典型学说37-38
- 4.2 对休谟道德动机论中理性概念的评价38-41
- 4.2.1 康德对休谟理性概念的批判38-40
- 4.2.2 威廉斯对康德理性体系的回应和对休谟的辩护40-41
- 4.3 对休谟道德动机论中欲望概念的评价41-44
- 4.3.1 内格尔对休谟欲望概念的批判41-42
- 4.3.2 史密斯对内格尔的回应和对休谟欲望概念的辩护42-44
- 4.4 休谟道德动机论的当代价值44-46
-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女情况49-50
- 致谢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力;求解休谟问题的新尝试──《事实与价值》评介[J];哲学动态;2001年08期
2 孙美堂;探索解决休谟问题的实践方式——读孙伟平《事实与价值》[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韩东屏;解休谟问题[J];河北学刊;2001年04期
4 熊明;休谟问题的逻辑正解[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杨媛,陈晓平;“是”与“应该”之间的鸿沟消失了吗?——评盛庆王来教授关于休谟问题的解决[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熊在高;求解休谟问题的全新思索——《事实与价值》评介[J];理论前沿;2001年12期
7 周玲,李永海;论休谟问题的逻辑解答[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铁省林;休谟问题及其效应[J];文史哲;2004年05期
9 颜青山;;论价值论领域的休谟问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曹文斌;简议休谟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华夏;;休谟价值问题和逻辑经验主义的第三个教条[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荣立武;孙明湘;;休谟的困境[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陈晓平;;关于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及其改进[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晓平;;关于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及其改进[A];改革开放以来逻辑的历程——中国逻辑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上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全培;绕不过去的休谟[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 林来梵;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N];法制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关巍;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2 孙樱英;休谟的自我学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3 王松岩;人性与德性:休谟人性视阈下的道德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汶红涛;人性、自由与正义[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宓小斐;对休谟问题的形式探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赵楠楠;休谟的概然性思想探析[D];南京大学;2013年
3 邓义林;休谟宗教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4 路劭然;休谟道德动机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5 张克毅;休谟怀疑主义思想简论[D];湘潭大学;2008年
6 刘林鹰;“休谟问题”之探讨[D];中南大学;2008年
7 成业兴;休谟时空观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8 施伟佳;休谟问题及其现代性[D];苏州大学;2005年
9 关巍;休谟因果关系理论评析[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赵恒君;浅析休谟道德情感理论及其现代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休谟道德动机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752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