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作为德性实践的个体书写及其现代命运

发布时间:2020-07-17 22:17
【摘要】:德性作为人的优秀品质,它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和生活实践,体现了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超越,满足了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个体书写不仅仅作为一种技术出现,更在传统社会人们的德性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德性实践的个体书写,是指基于个体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认识,通过对个体日常生活经验的整理、情感的共享以及对德性生活的构想和持续精进,以实现自我完善与德性培养的一种书写活动。其主体主要限于文化人或各种知识精英,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或封闭性,其主要内容是对个体日常生活经验的整理与反思、情感的共享以及对德性生活的构想,其目的是实现主体的自我认同、自我完善和培养德性。尽管个体书写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各种形式,然而在传统社会人们德性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主要有个人日记本、个人笔记本、书信这三种形式。在中西方传统社会中,个体书写在德性实践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一种手段,它让人们不断关照自我,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升自身的德性修养。作为德性实践的一种非常重要方式,它需要人有严谨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其目的根本在于完善自我,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通过个体书写,人们可以整理出日常生活经验的碎片,并给其日常生活带来意义和秩序。个体书写帮助人们了解其内心的本质,把握关于自我的真相并切身感受到它给自我带来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成为人们德性实践的动力和基础。通过个体书写,人们将自己的观念、理解和认同,一起包含入自己所书写的故事中,并借助叙述自己的故事实现了对自我的塑造。不同个体通过书写自己或者他人的故事,实现相互之间的情感共享。人们相互间富有想象力及同情心的讲述与倾听,不但让彼此之间得以良好地沟通交流,而且共享彼此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同时也借助他人的讲述反过来知晓并了解自身,获得关于自我的形象和态度。这种基于相互尊重、信任与平等的立场,通过文字进行的双向沟通的方式,让书写双方的内在心灵世界得以向对方敞开,是对于对方真诚的倾述、接纳与安慰,双方在这种相互接纳与激励的过程中实现精神上的融合和德性上的增进。通过个体书写,个体在对自我不断反思与平衡过程中实现对自身的德性教化。个体书写使人们获得更为广阔的视野,拥有更多反思自我、实践德性的机会。最为重要的是,它让人们感受到在那种自觉追求的德性过程中对于个体精神世界提升所带来的价值,使人们拓展对于自我的认识与理解,进而借助德性教化的力量,构建一条通往日常生活的实践道路。尽管这是一个长期漫长而持续的过程,然而个体能够运用书写来想象情景,推断自己在想象的情景中会如何行动,从而更多地去思考终极问题及存在意义,为德性的最终实现提供重要的动力,并在实践中将德性转化为自身一种永久性的品质。 随着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传统的德性伦理丧失了其赖以维系的社会土壤,开始让位于以原则、契约、制度为主的现代规范伦理。规范的要求而不是德性的要求成了人们道德生活的重心。然而,尽管现代社会发生伦理转向,但是作为现代伦理建设中一个基本的维度,德性伦理依然具有永恒的价值,它是现代伦理建设的终极目标。作为传统社会德性实践的重要方式,传统的个体书写形式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结构发生巨大转变,私人的生活空间逐渐缩小,人们的生活不断向公共空间拓展。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人们对于传统自我的舍弃,出现了现代性的自我,这种自我不再是人们关注自身,塑造自身的产物,而是一种知识性的假设。由此造成传统的个体书写形式日趋衰落。但伴随(微)博客的兴起,作为一种个体书写在网络社会所出现的新形式,尽管它的私人性和公共性边界容易模糊,也因此带来不少负面影响,然而这只是(微)博客的一方面,人们通过书写(微)博客来实现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实践德性这一方面更值得探究。在越来越多(微)博客作者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下,现代社会的德性实践方式将会有所改变。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詹世友;汤清岚;;美德的内在结构及其塑造途径[J];道德与文明;2009年03期

2 吴宗杰;余华;;《史记》叙事范式与民族志书写的本土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唐凯麟,刘铁芳;价值启蒙与生活养成——开放社会中的德性养成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2期

4 谭明冉;外在规范和道德意识自觉在德性养成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02期

5 周志强,邴波;书写:作为文学理论范畴[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江畅;;论德性[J];伦理学研究;2010年04期

7 M.纽斯鲍姆;唐文明;;悲剧与正义——纪念伯纳德·威廉姆斯[J];世界哲学;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2760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760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8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