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冷漠的形成及其扭转途径
发布时间:2020-07-18 12:41
【摘要】: “道德冷漠”本质上是一种行为主体处于畸变状态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它反映了行为主体在具备一定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并具有一定心理意识和心理能力的情况下,对道德感受力的缺乏和与正常道德关系的相脱离,导致行为主体道德认识水平过程出现问题,不能正常发挥道德实践功能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行为主体对道德持冷漠、怀疑、漠视的态度,以及对道德义务的拒斥、逃避和推卸等消极性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 本文主要以伦理学基本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综合运用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特别是运用伦理学的特殊方法,即对道德冷漠现象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本文分四部分对道德冷漠的形成及其扭转途径进行了研究尝试和探索。 第一部分,在指出我国目前出现和存在的道德冷漠现象后,分别从人性、德性和道德心理三个维度对道德冷漠进行了理论层面上的解析,对道德冷漠的性质进行了整体把握,论证了道德冷漠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主体人性扭曲、德性缺失与道德心理畸变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 第二部分,运用伦理学和道德心理学基本理论,分析了道德勇气缺乏、道德受助期望值降低、道德义务感消失、道德关怀匮乏等道德冷漠的种种表征,指出了道德冷漠造成的道德敏感丧失、道德关系疏离、道德自律缺乏和道德调控弱化等消极后果。 第三部分,从社会现实出发,对道德冷漠的成因进行探析。分析了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转型期的社会矛盾、社会道德支持的软弱、道德评价及价值取向的紊乱、网络道德建设的欠缺等造成道德冷漠现象的外在社会根源;而人际间心理的相互暗示、主体内心的消极阻抗、主体道德心理的休眠是造成道德冷漠现象的内在心理因素。 第四部分,从应然性的层面上提出了社会、个体道德和人际情感的理想范式。从实践层面,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道德冷漠现象,提出了扭转道德冷漠的具体途径:即从社会道德心理、道德环境、道德规范制度、价值导向以及网络道德建设几方面进行社会制度的外在整饬。但任何完善的他律机制归根到底都要通过人才能起作用,因此,还需要通过深化道德认知、扩大道德感染、激发道德热情,加强道德内化,来促进个体道德的完善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 总之,客观分析道德冷漠的形成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扭转,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面对道德冷漠现象,我们在痛心疾首的同时,还必须敢于直视、敢于面对,并积极地、实事求是地从内、外部寻求对策,因为只有在他律机制与自律精神都得以完善和提高的情况下,社会环境的净化、社会道德的整饬、个体责任的承担和履行、人际情感的交融才能成为可能。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2
本文编号:2760904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袁晓桥;;拒绝冷漠,让爱驻足[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1期
2 王星;;道德冷漠的形成及扭转途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3期
3 曾本君;;社会心理视域下“小悦悦事件”冷漠行为探析[J];理论观察;2012年03期
4 李志强;;国内道德冷漠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赵安民;王中丽;;“道德逆淘汰”现象成因与扭转途径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2年12期
本文编号:2760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760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