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朱熹伦理教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3 01:55
【摘要】: 朱熹继承了我国古代教育家重视伦理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在着力发展儒学的过程中,于家庭、学校、社会、官员和帝王等方面积极进行伦理道德的教化或劝化,既有许多理论主张,更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对当时和后世乃至国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朱熹的伦理教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分为五大部分。首先是绪论,对本文的选题、有关概念和研究重点及方法进行了说明。重点是考察和界定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通过翻检一些权威性的工具书和自己的初步研究,笔者认识到,较之于道德,伦理一词涵义更为广泛,也更具客观、客体、社会、综合的意味,侧重规范、理论,往往可以超越一般的现象和问题,更富学理性,所以本文在标题中乐于使用伦理一词。至于本文的标题使用教化而不使用更常见的教育一词,主要是因为教育是纯粹的教育学概念,而教化既是教育学概念,又是政治学、伦理学概念,教化更符合我国传统文化“政教合一”、伦理为本的特点,更符合我国传统教育内容主要关乎伦理道德、而对一些专门性知识和技能并不看重的实际情况,而且古人也更常用教化一词。当然,由于伦理与道德、教育与教化的相近性,本文在具体行文中也适当地使用了道德、教育一词。笔者还对与伦理教化相近的道德教化、道德教育、德育、伦理教育等概念进行了考察,认为它们都不如伦理教化一词更准确地反映本文的研究对象,因而在标题中也未加使用。 第二大部分就是本文的第一章,名为朱熹伦理教化研究状况回眸,主要是对本文已有研究情况的系统清理和简要分析。先是对关涉本题的已有研究论著进行了例举,接着是自己翻检和研读后的一些认识。这些认识包括:其一,对朱熹教育思想、教育活动的研究是长期而深入的,但道路非常曲折,近二十年来已成为教育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二,在已取得的丰硕成果中,主要侧重于思想角度的研究,对朱熹如何进行伦理道德的教化这一具体方式和过程还不甚明了。其二,从教化类型上看,以往的研究最为集中的是学校教化,而对于家庭教化、社会教化、官员教化和帝王劝化等方面的研究则明显不足。其四, 即便是研究较多的朱熹学校教化方面,也还有不少空间和问题,有必要继续加强研究。其 五,有关朱熹一};院教化的研究虽然成绩斐然,但在扎实可信的程度上还远远不够,尚有不 少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或在学界没有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也是必须加强资料发掘和考 辨的。本文土体内容的研究止是建立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的。 第三大部分就是本文的第二章,即朱熹的家庭伦理教化。先是对朱熹有关家庭教化的 论著进行了系统考述,认为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专为儿童编写的启蒙读物和行为守则, 包括《论语训蒙口义》、《训蒙绝句》九十八首和《童蒙须知》等;二是在变通一占今的基础 上编修的礼仪,有《祭仪》、《家礼》、《仪礼经传通解·家礼》和((古今家祭礼》、《四家礼 范》等;三是专为子女所写的教戒性短文和书信,现存有《与长子受之》、《戒子塾文》、《戒 子帖》和《与长)L书》等;四是与门人朋友的书信中所谈及的教育子孙的内容,这方面数 量较大,笔者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接着对在后世影响甚大的《童蒙须知》和《家礼》两 部家教读物进行了专门论析。认为《童蒙须知》全面贯彻了古代“蒙以养正”的指导思想,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着意规范儿童的言谈举止,二是要求儿童重视清洁卫生,二是 力图灌输基本的道德观念,四是教给儿童一些生活常识。这些内容旨在要求儿童形成符合 理学思想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成为一个个视听言动无所不正的“圣贤坯璞”。此书是 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的儿童规范教材,在儿童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传统社会 的儿童启蒙和家庭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朱熹的《家礼))对传统家庭伦理进行了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重构宗子的权力系统,二是突出家长的绝对权威,三是强化男 尊女卑的观念,四是排斥佛道思想的浸染。此书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在传统社会儿 乎家有其书,人人遵行,影响极为深巨。紧接着对朱熹悉心诲育后人的情况做了细致论述, 认为他倾注了大量心血,或订立准则,或编写教材:或亲加教诲,或延请名师;或当面点 拨,或通书训迪,既充满慈父的深情,更具有严师的风范。其中对长子朱塾尤为费心,除 了在家积极督学外,还采取孟子“易子而教”的方式,遣其远游道友吕祖谦门下受学多年。 最后是总结朱熹家庭教化所体现的原则和精神,包括重视童蒙教育、重视礼仪的引导和灌 输、对孩子的期望值较为实际、对孩子的教育尽心尽力、把做人视为教育的根本等。 第四大部分包括本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是论述朱熹的学校伦理教化。第三章是 简述朱熹的学校教化活动。首先是对其官学教化活动进行概述,不仅对其任官州县时期整 顿同安县学、南康军学、漳州州学、潭州州学的情况进行了简要叙述,还对其通过写记、 做铭、通信、受邀讲学等方式参与教化的27所官学也做了清理和列举。并指出,朱熹的 官学教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孝宗乾淳年间,这些宫学也以福建地区居多。接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82-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伟;杨彩丹;;“论性而不论气,则收拾不尽”——朱熹“淫诗”说的价值诉求[J];文化与诗学;2009年01期

2 肖建新;宫超;;论朱熹的民生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郑晓江;成“圣”成“贤”之路──朱熹其人其学[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02期

4 刘佩芝;试论康熙对朱熹治国方略的实践[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5 王中原;;从朱王“新”、“亲”之辨看王阳明的亲民思想[J];道德与文明;2010年04期

6 ;海学拾贝[J];求实;1983年02期

7 周梦江;《宋史·陈谦传》辨正[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8 姚瀛艇;论黄宗羲对张载的疏证[J];史学月刊;1987年01期

9 黄金钟;;朱熹对提高闽人文化素质的贡献[J];教育评论;1990年06期

10 严振非;赵师渊与《通鉴纲目》[J];文史哲;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瑞熙;;二论朱熹的政治主张[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牛力达;;简论朱熹对易学发展的贡献[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邵良棋;;浅谈朱熹的“德治”思想[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陈其芳;;朱熹与武夷山[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5 国伯成;;纪念先哲朱熹[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6 鞠盛;;咏朱熹[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7 高令印;;略论厦门金门的朱子文化[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8 周予同;;朱熹之经学[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9 何乃川;林振礼;;朱熹“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10 郑学檬;;在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代序)[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志坚;九江也是“朱熹”邮票的原地[N];中国集邮报;2010年

2 张放;藏在深村的朱熹祠堂[N];成都日报;2005年

3 云大附中 刘翥;温暖心灵的声音[N];云南经济日报;2010年

4 高秀昌;二程洛学与朱熹闽学[N];光明日报;2004年

5 安庆师范学院 朱守良;朱熹《家训》:从个人修养到民族文明[N];光明日报;2008年

6 倪俊峰 陈建希 林建国 陈航;《朱熹诞生八百八十周年》在福建隆重首发[N];中国集邮报;2010年

7 杨晖 丁晓雄;朱熹故里着力打造园林城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8 方怀银;“古徽州”应为“朱熹”邮票的原地[N];中国邮政报;2010年

9 陈国代;名山留圣迹 过化在人心[N];闽北日报;2010年

10 程勇;朱熹美学研究的新思路[N];中国文化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秦海滢;明代山东教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勇;知识、教化与欲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权相佑;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刘铁芳;生命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包丽虹;朱熹《诗集传》文献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杝P+敦;《楚彮後姙》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曹影;德育职能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锋;朱熹政治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周淑萍;两宋孟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长生;朱熹山水诗的渊源与嬗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常建勇;朱熹自我教育思想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煌明;理念与天理——柏拉图与朱熹[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淑霞;圣贤——朱熹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罗小如;论朱熹《论语集注》的训诂价值[D];宁夏大学;2003年

6 郑俊晖;朱熹主要音乐著述的文献学研究——以《朱文公文集》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徐永文;南宋时期赣东北朱熹后学的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海燕;戴震与朱熹诗经学比较[D];安徽大学;2005年

9 姚宇亮;从朱熹书学看宋代儒学复兴对书法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会霞;朱熹仁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666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7666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0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