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殖民主义探析
发布时间:2020-08-01 15:09
【摘要】:如何保护本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对的一项艰巨任务。生态殖民主义是发展中国家完成该项任务的一个严重障碍。本文拟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对生态殖民主义进行伦理批判,侧重于揭露生态殖民主义的不合道德性,并就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对生态殖民主义的伦理举措提出看法 所谓“生态殖民主义”,是指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无法继续推行旧殖民主义的情况下,为了保持本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满足本国人们的奢侈消费以及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需要,借助一些荒谬理论,利用自己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强势地位,通过各种间接、隐蔽的非暴力手段,必要时甚至使用暴力手段,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压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变发展中国家为其资源、原料来源地和污染转移地的一种新殖民主义。生态殖民主义本质上仍然是殖民主义。 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生态殖民主义的荒谬理论依据包括“地球环境共有”论、“国际贸易比较优势”论、“能力有限”论、“反增长”论等,其实质在于从理论上为生态殖民主义提供辩护。生态殖民主义鼓吹绝对经济自由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利己主义和西方霸权主义,不仅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和激化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而且加重了发达国家保护本土环境的压力和危害了当代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想。 抵制生态殖民主义的伦理举措主要有:一是要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包括构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树立和谐共存的自然观和确立健康适度的消费观;二是要增强抵制生态殖民主义的意识,包括要充分认识生态殖民主义的本质,进一步强化地球家园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思想;三是要建立合伦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包括摧毁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伦理基础,明确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价值取向,倡导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环境正义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生态殖民主义的本质、特征、表现形式、荒谬理论依据、错误价值取向及其造成的各种实际危害,从伦理学的角度深刻揭露、批判它的不合道德性,并采取相应的伦理措施对其进行抵制,以维护和实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问题上的立场、宗旨和希望。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2-058
本文编号:2777626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2-0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婷婷;李蜀庆;;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环境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12期
2 曹秋菊;;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3期
3 郭爽;;透析假“绿色”之名的新贸易保护主义[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彭海珍,任荣明;自由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南北视角”[J];当代财经;2003年09期
5 郭尚花;;生态社会主义关于生态殖民扩张的命题对我国调整外资战略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3期
6 雷毅;环境伦理与国际公正[J];道德与文明;2000年01期
7 黄明健;;论作为整体公平的生态正义[J];东南学术;2006年05期
8 胡志高;环境殖民主义:当前南北双方在环境问题上矛盾加剧的深刻根源[J];桂海论丛;2000年05期
9 李静霞;论全球化经济的不平等性[J];国际经贸探索;2001年05期
10 张学斌;客观认识当今国际经济秩序[J];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冰冰;论南北环境正义问题[D];青岛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77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7776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