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危机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人们也早已意识到并致力于解决此问题,但并未得到十分有效的改善。究其原因,不合理的消费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症结所在。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在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消费活动,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主要是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通过对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生活性消费主要是通过对物质文化生活资料及劳务的使用消耗进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传统的消费伦理研究主要是以生活性消费为切入口的研究范式。然而生态危机的根源主要是生产性消费环节的道德失范,直接生产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异化了的现代生产方式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层面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具破坏性和毁灭性。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应从生产性消费角度入手。关于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主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理论维度,对存在于生产性消费中“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进行理性反思,分析出工业文明生产之线性非循环的片面思维方式导致了生产发展的不可持续。因此,生产性消费伦理应体现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特质,即适度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具有全局意识、长远规划的构架,即循环经济、再生资源产业和绿色消费的实践模式。生产性消费伦理的价值维度是追求综合效益的经济价值、遵循和谐之理的人本价值、维持公正稳定的社会价值、顺应万物和谐的生态价值之综合统一。实践维度,从道德主体的塑造与生产性消费伦理的构建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对企业、政府和个人这三个层面的生产性消费道德主体深入分析:与生产消费环节联系最紧密的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和追求自然环境的生态效益之间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认定、利益取舍并塑造企业伦理文化很重要;在整个社会生产消费活动中承担思想引领和道德规范的政府,如何自我定位,如何有效协调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在全社会倡导发展绿色生态消费伦理是关键;作为微观层面直接行为个体的人,在实践中形成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正确道德认识,使之行为顺应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是生产性消费活动符合伦理、契合道德规范的最直接因素。另一方面,通过道德教化规范生产性消费行为,实现道德主体从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的转换,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化认同,并依靠伦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有效规范,使得生产性消费活动呈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和伦理向度,以此构建既促进生产发展、又符合生态效益的生产性消费道德规范与伦理秩序。把着力点置于生产性消费环节,实质是将解决生态的问题前置,从环境恶化的源头剖析和解读。以伦理的角度引导生产性消费活动,用道德的规范约束生产性消费行为,形成走向生态文明之路的生产性消费伦理,这也是伦理学在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现实依托。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2-0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庆旭;;生态消费的伦理向度[J];哲学动态;2015年12期
2 牛庆燕;;伦理世界“预定的和谐”与生态文明[J];学术论坛;2015年10期
3 周林霞;;人与生态:城镇化“双向伦理”维度刍议[J];伦理学研究;2015年06期
4 杜早华;;消费主义的伦理批判[J];道德与文明;2015年06期
5 周中之;;消费伦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6 周光迅;王丽霞;;中国特色生态伦理话语权简论[J];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08期
7 余满晖;;论“中国梦”的生态伦理关怀[J];生态经济;2015年07期
8 王莉;;生态伦理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关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S1期
9 刘焕明;;中国梦实践的生态伦理向度[J];理论学刊;2015年05期
10 秦博;;中国工业化转型下的生态伦理构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5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江泽慧;;弘扬生态文化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严宁;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回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2 付文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李留义;现代性境域中的生态危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勇强;马克思生态人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万冬冬;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生态视阈及其当代意义[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6 王丹;生态文化与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7 李劲松;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及其实践路径[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9 程月明;企业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伦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10 刘杨;基于SG-MA-ISPA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
2778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778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