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短暂控制感剥夺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03 17:15
【摘要】:控制感是人类最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人们生活的外部环境总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个体也随时面临着控制感遭受剥夺的情景。个体一但丧失控制感,就会有重新获得控制感的动机,并且通过各种补偿性行为重新获得控制感,这一过程被称为补偿性控制。目前,对补偿性控制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认知加工、心理健康、消费经济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在以往关于控制感对助人行为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认为高控制感的个体更容易做出助人、合作、信任等亲社会行为,而低控制感的个体则偏向做出攻击性行为。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从补偿性控制的视角,探索了控制感剥夺与助人行为的关系,发现个体控制感遭受剥夺后,控制感水平较低,反而会增加助人行为。这与之前研究者认为低控制感的个体会产生攻击性行为产生了冲突。另一方面以往的研究中笼统的称为控制感剥夺,近期研究者将控制感剥夺分为短暂控制感剥夺和长时间控制感剥夺,发现两种剥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因而原来的控制感剥夺会增加助人行为这一结论是在短暂控制感剥夺下的现象,还是涵盖了人们长期失控下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这需要进一步的揭示。短暂控制感剥夺被证明会引发积极改变环境的首要控制,而长时间控制感剥夺会引发次级控制,并且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而已有研究发现长时间控制感剥夺会较少利他行为。因此我们很有理由相信低控制感会增加助人行为的研究结果是在短暂控制感剥夺条件下得出的。因此本研究假设助人行为是短暂控制感剥夺下的补偿性行为,并设计了两个实验考察短暂控制感剥夺多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实验一考察了短暂控制感剥夺对外显助人态度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被试间的实验设计,其中自变量采用概念判断范式对个体进行短暂控制感剥夺,因变量采用一个情景问卷测量被试的外显助人态度。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非剥夺组的被试,遭受短暂控制感剥夺的被试有着更高的外显助人态度。实验二考察了短暂控制感剥夺对内隐助人态度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被试间的实验设计,其中自变量采用概念判断范式对个体进行短暂控制感剥夺,因变量采用IAT范式测量被试的内隐助人态度。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非剥夺组的被试,遭受短暂控制感剥夺的被试有着更高的内隐助人态度。在关于助人态度和助人行为的相关研究中,大量证据支持助人态度对助人行为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因此,实验结果表明短暂控制感剥夺能够增加个体的助人行为。个体在控制感缺失的情景下,能够通过助人行为来增加控制感水平,助人行为是一种有效的补偿性控制的手段。本研究从补偿性控制的视角下,深入剖析了控制感缺失下,助人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并且区分两种不同的控制感剥夺方式,从短暂控制感剥夺来研究助人行为的影响,为补偿性控制理论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2-0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慧;;3~6岁幼儿助人行为多样特点观察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29期

2 王小章,乐国安;中国人助人心理初探[J];社会学研究;1989年06期

3 李丹,李伯黍;短期训练对儿童助人行为动机定向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年04期

4 徐黎萍;;培养孩子的助人行为[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5年36期

5 岑国桢,王丽,李胜男;6~12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4期

6 王新柳;;大学生感戴水平对助人行为的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16期

7 宋珂;金国华;李铭泽;;组织中的助人行为:前因、后果及作用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年06期

8 张向葵,盖笑松,陈彩琦,宋小冬;当前社会形势下儿童──老年助人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02期

9 董周法,傅文弟;价值取向:助人行为产生的主导因素[J];蒲峪学刊;1997年02期

10 李曼雯;;助人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校园心理;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洁;薛雯雯;任跃强;韩磊;高峰强;;问题特征对羞怯个体线上助人行为的影响[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2 李婷玉;盖笑松;;奖励对幼儿共情性和利他性助人行为倾向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吴鹏;谢继红;陈京军;刘华山;;道德直觉、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A];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4 陈旭;;情境讨论、榜样学习和角色扮演对儿童助人行为发展的心理效应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5 郭钰秋;莫文;;金钱物质启动对大学生助人行为的影响[A];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6 岑国桢;;5~11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7 邢采;孙健敏;刘婷婷;张希;;危机事件中的助人决策:求偶动机影响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高峰强;孙芮;侯晓;冯啸;耿靖宇;杨华勇;韩磊;;网络负性新闻对助人行为影响[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9 杨悦;郝坚;;他人的利他惩罚对成人不公平行为的影响[A];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10 蔡颖;邹泓;王英春;马存燕;张秋凌;;小学生助人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钟良;深圳立法保护助人行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2 湖北省嘉鱼县纪委 木须虫;“立法惩诬”亦需机制协同[N];人民法院报;2011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张伯晋;从惩罚“见死不救”到鼓励“见义勇为”[N];检察日报;2011年

4 湖南省龙山县第一职业中学 张媛;对冷漠现象的心理分析[N];发展导报;2015年

5 张玲;救还是不救[N];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曾兴华 龚妍;健全制度破“好人难做”困局[N];惠州日报;2012年

7 詹继放;“扶老”说[N];四川日报;2015年

8 杨燕明;“立法鼓励救人”的进步与倒退[N];人民公安报;2013年

9 王琳;见义勇为积聚正能量[N];经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包玲玲;雇佣关系对知识共享与助人行为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孝媚;3-5年级小学生分享与助人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年

2 卢发仙;短暂控制感剥夺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3 黄玲玲;社会排斥情景下面孔吸引力对助人行为预判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4 罗倩雯;金钱心理与金钱启动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5 王叶;混龄班与同龄班幼儿助人行为表现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6 卢晓琴;积极共情的作用:帮助共情对象抑或帮助更多的人[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7 马煜;混龄班与同龄班幼儿助人行为特点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8 顾艳艳;大班幼儿助人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8年

9 税晓燕;共情、求助经历对助人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

10 关彦;社会排斥情境下情绪调节策略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79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779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4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