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4 13:56
【摘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外经济学、伦理学等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各国政府、政党把握国家经济政策,实现国家经济良性发展所关注和重视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凸显,生态伦理建设日益受到学界和政府等各方面的关注。本文以20世纪末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为时代背景,结合同时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重点研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建设的关系问题,试图寻求两者之间的切合点,并通过生态伦理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绩,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农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但在农村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伴随着农村原始生态的破坏,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垃圾污染,及农村工业污染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出现诸多问题。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建设存在着必然的关系。由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演进、内涵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引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进而从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代际公平;代内公平;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阐明公平性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要求。生态伦理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生态伦理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在理论上,生态伦理丰富了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上,调节着人们在经济发展中的创造活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建设的关系体现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伦理建设的目的,生态伦理建设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方面。 农村经济可持续的生态伦理建设途径表现在,政府和农民首先应该转变生态观念,积极推动科技在农村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包括科技体制改革,拓展科技服务,各种科技监控、测评和处理技术等。调整乡镇产业布局,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加强乡镇工业污染治理。建设多元环保投入体系,改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乡镇工业和村镇建设布局,加强对乡镇企业污染排放的治理,加强政府对农村生态伦理提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320;B82-053
本文编号:2802541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320;B82-0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振明;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思考[J];道德与文明;1999年04期
2 刘培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J];地学前缘;1996年01期
3 黄晓众;论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现实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05期
4 刘湘溶;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5 许秀真;颜双波;;环境污染治理中政府作用的思考[J];南方论丛;2006年04期
6 章力建;朱立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06期
7 ;中国农机化波澜壮阔六十年[J];农机科技推广;2009年10期
8 蒲林昌;;转变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策略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年01期
9 汪浩,靖国华;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价值的现代探析[J];前沿;2005年05期
10 李晶;;沧桑巨变六十年 摆脱贫困奔小康——建国六十年山东农民生活的变化轨迹[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年10期
本文编号:2802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80254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