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伦理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伦理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已经处在整体转型阶段,有望在大数据背景下聚集能量,实现跨越式、甚至爆发式的增长。在道德生活领域,“实然”状态总是和“应然”状态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电子商务具有隐蔽性、超脱性、变化快等特点,使得“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道德考量似乎鞭长莫及、难以约束,同时一些外在的约束力也难以及时见效。事实上,电子商务的问题是经济生活中的一把“双刃剑”。电子商务使人们的伦理道德在隐蔽化的领域进行反映,它一方面建构基于合乎德性的商业伦理,另一方面对人们的实际道德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商务在给人类生活降低成本,带来快捷便利服务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有些问题甚至突破“道德底线”,严重伤害人们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本文以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模式和传统商务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电商作为新型商业模式有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以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为基点,探讨了电子商务伦理在处理错综复杂的商业利益关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了电子商务伦理的三大特性:即“经济人”和“道德人”在网络之间的默契存在是电子商务伦理规范建构的逻辑起点;“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在网络之间交互共存是电子商务伦理规范存在的现实需要;“自律”和“他律”的融合是电子商务伦理“道德共识”得以形成的基本路径。本文结合电商发展实际,用历史辩证的方法深入剖析电子商务实践中交易安全伦理、商业诚信伦理、消费者权益伦理等三方面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其内在成因主要有:电商模式改变商业利益格局、电子商务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电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乏以及社会诚信体系相对薄弱等;指出这些问题对我国电子商务以及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社会诚信机制、社会交易成本、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损害;最后提出面向行动的电子商务伦理的建构需要遵循安全高效、以人为本、诚实守信、互利共赢等原则,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法制建设、诚信体系和信用机制等干预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伦理问题 利益相关者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5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3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8-9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9-11
- (一) 国外研究现状9-10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三、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11
-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11-13
- 第一章 电子商务发展与商业伦理13-24
- 一、电子商务发展概述13-18
- (一) 什么是电子商务13-16
- (二) 传统商业模式与电子商务16-17
- (三) 大数据时代的电子商务17-18
- 二、电商模式与伦理关系18-24
- (一) 分析框架:利益相关者理论18-20
- (二) 商业利益关系与伦理关系20-21
- (三) 电子商务伦理21-24
- 第二章 电子商务实践中的伦理问题24-34
- 一、交易安全伦理问题24-27
- (一) 交易主体自律性缺失24-25
- (二) 交易过程安全系数低25-26
- (三) 网上支付可信度低26-27
- 二、商业诚信伦理问题27-31
- (一) 欺诈行为成为行业“心病”27-28
- (二) 劣质商品与服务成为电商“痛点”28-29
- (三) 虚假信息成为电商“毒瘤”29-31
- 三、消费者权益伦理问题31-34
- (一) 消费者知情权遭到侵犯31-32
- (二) 消费者隐私权遭到侵犯32
- (三) 消费者自主选择权遭到侵犯32-34
- 第三章 电子商务伦理缺失的理性分析34-41
- 一、电子商务伦理缺失的危害34-36
- (一) 损害社会诚信机制34
- (二) 增加社会交易成本34-35
- (三) 影响经济核心竞争力35-36
- 二、电子商务伦理缺失成因36-41
- (一) 电商模式改变商业利益格局36-37
- (二) 电子商务法制建设相对滞后37-38
- (三) 电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乏38-39
- (四) 社会诚信体系相对薄弱39-41
- 第四章 面向行动的电子商务伦理建构41-49
- 一、电子商务伦理建构原则41-43
- (一) 安全高效原则41
- (二) 以人为本原则41-42
- (三) 互利无害原则42-43
- (四) 诚实信用原则43
- 二、电子商务伦理干预的路径和方法43-49
- (一) 加强法制建设,营造良性竞争环境43-45
- (二)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塑造电商信誉45-46
- (三) 注入“道德资本”,建设电商信用机制46-49
- 参考文献49-52
- 后记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季;;网络文学边缘性主体解析[J];南方文坛;2011年02期
2 ;网络对我国社会文化的推动与影响──网络是信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标志[J];探索与争鸣;2001年02期
3 刘玉珠;;珠联璧合:科技与文化[J];中外文化交流;2006年02期
4 娄成武;李冬;;对网络文化及产业的理性思考[J];理论界;2007年08期
5 BradStone;郭慧;;网络沉浮录[J];英语沙龙(实战版);2006年01期
6 吴克明;;论网络文化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拓展[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刘春霞;农丽艳;;外贸网络营销解决方案之浅见[J];艺术科技;2013年05期
8 杨培芳 ,佚名;第七章 “网络文化点击”参赛范围写作导引[J];语文世界;2001年09期
9 朴钟皓;韩国网络文化及新世代PDG的登场[J];编辑之友;2005年04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杜彩虹;;网络企业的相对投资价值评估[A];全国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2001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1届MBA优秀论文专辑[C];2001年
2 班莹;石榴红;施阳;;网络经济视角下的价格特征研究[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高维娜;许亮;王培领;;面向网络企业的协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二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4 霍敬愿;刘义民;张宏权;;第二十五章 网络技术及其商业活动[A];新世纪社会经济变革与理性思考——WTO游戏规则对行为导向价值观念的渗透与影响[C];2002年
5 南京大学课题组;袁勤俭;;江苏省网络文化市场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高巍;;有线网络企业发展互联网接入业务的战略分析[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2年学术年会、五届四次理事会暨第六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的“人才奖”和“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任丽婕;陈广磊;姚文琳;唐瑞春;;传统企业融入网络经济的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许燕;;中国网络精英与传统权力阶层的博弈与整合[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政;网络经济的法律规制[N];法制日报;2007年
2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董小英;网络企业必备五大能力[N];福建工商时报;2000年
3 李洁;山西企业为何对网络说不[N];山西日报;2001年
4 高健;网络企业共推网络保险[N];中国保险报;2001年
5 杨冰之;网络经济的特征[N];国际商报;2000年
6 尚春香;网络经济带来了什么[N];解放日报;2003年
7 陈佳贵;进一步融入网络经济大潮[N];经济参考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吴s
本文编号:282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8294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