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一定反对自杀吗——从绝对命令到不绝对的义务
【文章目录】:
一、“自杀”概念的澄清
二、康德关于自杀的阐述
(一) 康德对自杀概念的界定
(二) 康德对各种自杀行为的道德判断
(三) 康德反对自杀的理由及其分析
三、从绝对命令来看自杀行为
小结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彬;;论WTO的“自给自足性”——从“自给自足体系”概念出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2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王红;;消费文化时代的媒体伦理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王建军;;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王强;;道德哲学的三种悖论形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成海鹰;;波德莱尔笔下的城市巴黎、都市情感和体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古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自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晓华;失落与回归:默多克小说中人的本质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琰;组织与个体互为塑造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彬;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唐杰;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吕武;转基因农产品推广的伦理审视[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宗霞;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萨·巴特尔;;论康德的道德自由与德性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冯显德;;康德至善论研究综述[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3 白文君;;论康德对道德律有效性证明的演变[J];伦理学研究;2010年02期
4 戴景平;;什么样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对康德义务论的解析[J];学习与探索;2008年02期
5 刘伏海;;康德伦理学形式主义的实质和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2期
6 刘伏海;;康德伦理学形式主义的实质和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0年02期
7 王旭凤;;道德运气与道德责任[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8 白文君;;论康德伦理学中的上帝观念[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09期
9 王润生;论道德判断的形式[J];求索;1983年04期
10 白冰河;道德判断的形式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爱国;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亓奎言;神经伦理学:实证与探新[D];浙江大学;2009年
3 刘庆华;经济伦理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李志强;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5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马如俊;论杜威的自然主义伦理学[D];复旦大学;2006年
7 章羽;非理性在个体道德养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8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9 郑信军;道德敏感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董冰;同一、分立与互补[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芳芳;情感卷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欧晓莉;距离远近和关系亲疏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熊慧素;道德判断“难易”有别,文理亦有别[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东伟;愤怒、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差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邓康乐;消极情绪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钟敏锐;受害者可识别性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石超;论作为道德判断的“善意谎言”[D];西北大学;2012年
8 朱文文;康德伦理学的确立及责任、自由范畴探析[D];安徽大学;2002年
9 权方英;道德伪善:道德判断的内—外团体效应[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传鹏;情绪与认知在不同道德领域道德判断中的作用[D];湖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1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851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