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苗为二以相安”的民族制度伦理探析
发布时间:2020-12-07 23:27
自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命题以来,和谐己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民族和谐是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内容,又是它的必要前提,没有民族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基于这样现实要求,文章截取清代乾嘉苗民起义(1795年)前后的湘西苗疆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切面进行研究,通过对魏源“民苗为二以相安”思想的分析,探析清代湘西流官群体构建湘西民族相安关系的基本民族制度伦理原则,指出以傅鼐为首的湘西流官群体在推进湘西苗疆的国家化和近代重构的历史进程中,以乾嘉苗民起义的善后治理为契机,以土地关系和民苗关系的重构为主线,以实行“屯政”为突破口,全面推出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的种种管理革新制度,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湘西苗疆各族人民“和平共居”的建设目标。同时分析了清政府的“民苗为二以相安”的进步性和内在矛盾,指出其进步性主要表现有限释放了苗族精英的个体性;有限加强了文化上的牵引。其内在矛盾主要表现在族格不平等与人的类同一性的矛盾;经济同一性与地域差异性的矛盾;暂时和谐与动态发展和谐的矛盾。以史为鉴,根据差异协同理论,强调民族和谐是民族差异基础上的和谐,我们要正确认识民族之间的差异是民...
【文章来源】:吉首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几个概念说明
第二章 传统的断裂:“民苗为二以相安”提出的契机
第一节 湘西苗疆传统民族政策的坍塌
第二节 湘西乾嘉苗民起义的历史反思
第三章 现实的对接:“民苗为二以相安”架构的路径
第一节 反思古代民族政策的历史主义路径
第二节 架构“民苗一体”的理想主义路径
第三节 架构“民苗为二”的现实主义路径
第四章 差异性与同一性视域中的“民苗为二以相安”
第一节 差异性分析——“民苗为二”的内质:族格不平等
第二节 同一性分析——有限度的实现土地利益平等
第三节 “民苗为二以相安”的进步性及内在矛盾
第五章 “民苗为二以相安”的现代启示
第一节 民族和谐是民族差异基础上的和谐
第二节 在历史动态发展中架构民族和谐关系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理论[J]. 郭家骥. 云南社会科学. 2007(05)
[2]论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J]. 邱仁富,黄骏. 学术论坛. 2007(09)
[3]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差等——平等结构的特质及其消极影响[J]. 易小明. 孔子研究. 2007(04)
[4]清代民族文化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借鉴意义[J]. 王柏青,鲁渝生. 满族研究. 2007(02)
[5]民族差异与社会和谐[J]. 周忠华. 青海社会科学. 2007(02)
[6]制度和谐思想的近代流变[J]. 倪愫襄. 中州学刊. 2007(02)
[7]论“族格”——试探民族平等与民族自治、民族自决的哲学基础[J]. 马俊毅,席隆乾. 民族研究. 2007(01)
[8]论政治目的的道德定位[J]. 彭定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6)
[9]论我国民族差异和民族发展差距的长期存在[J]. 青觉,马守途. 兰州大学学报. 2006(03)
[10]和谐社会建构的制度伦理基础[J]. 彭定光. 江西社会科学. 2006(04)
博士论文
[1]差异共存[D]. 刘天华.首都师范大学 2008
[2]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 蒋立松.中央民族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04066
【文章来源】:吉首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几个概念说明
第二章 传统的断裂:“民苗为二以相安”提出的契机
第一节 湘西苗疆传统民族政策的坍塌
第二节 湘西乾嘉苗民起义的历史反思
第三章 现实的对接:“民苗为二以相安”架构的路径
第一节 反思古代民族政策的历史主义路径
第二节 架构“民苗一体”的理想主义路径
第三节 架构“民苗为二”的现实主义路径
第四章 差异性与同一性视域中的“民苗为二以相安”
第一节 差异性分析——“民苗为二”的内质:族格不平等
第二节 同一性分析——有限度的实现土地利益平等
第三节 “民苗为二以相安”的进步性及内在矛盾
第五章 “民苗为二以相安”的现代启示
第一节 民族和谐是民族差异基础上的和谐
第二节 在历史动态发展中架构民族和谐关系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理论[J]. 郭家骥. 云南社会科学. 2007(05)
[2]论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J]. 邱仁富,黄骏. 学术论坛. 2007(09)
[3]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差等——平等结构的特质及其消极影响[J]. 易小明. 孔子研究. 2007(04)
[4]清代民族文化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借鉴意义[J]. 王柏青,鲁渝生. 满族研究. 2007(02)
[5]民族差异与社会和谐[J]. 周忠华. 青海社会科学. 2007(02)
[6]制度和谐思想的近代流变[J]. 倪愫襄. 中州学刊. 2007(02)
[7]论“族格”——试探民族平等与民族自治、民族自决的哲学基础[J]. 马俊毅,席隆乾. 民族研究. 2007(01)
[8]论政治目的的道德定位[J]. 彭定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6)
[9]论我国民族差异和民族发展差距的长期存在[J]. 青觉,马守途. 兰州大学学报. 2006(03)
[10]和谐社会建构的制度伦理基础[J]. 彭定光. 江西社会科学. 2006(04)
博士论文
[1]差异共存[D]. 刘天华.首都师范大学 2008
[2]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 蒋立松.中央民族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04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04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