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行分离看道德教育的缺失
发布时间:2020-12-24 05:25
近年来,道德生活中的知行分离现象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比如,几乎所有的人都倡导助人为乐,但仍有许多人对求救者的呼喊充耳不闻;几乎所有的人都宣称会抵制假货,但制假贩假仍屡禁不止;为什么道德认知与道德践履相互脱节现象会长久存在?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当代学者也对我国道德生活知行不一的现象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些对知行分裂的认识和研究存在着许多局限。大多从个人的认知层面来寻找知行分裂的原因,寄希望于个人的主观道德努力或空洞的道德教育。本文认为,知行分裂之所以在当前我国的道德生活领域盛行,关键在于既有的伦理规范的缺陷和现有的道德建设的失误。首先,本文追溯了传统伦理规范对个体道德情感的影响。其次,探讨了转型时期社会的多元价值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影响及现代道德建设的缺陷。本文在总结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减少乃至消除我国社会存在的知行分离现象的对策:一方面需要净化外部环境,建立有效的机制以保障社会公平,重建人们对社会主流规范的信仰基础。另一方面,要优化道德建设,需给予道德目标一个合理的定位,使道德教育向生活回归。第三,重视教育对象的德性发展规律,实现...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社会上的“知行分离”现象
1.2 文献综述
2 知行观研究的历史演变
2.1 古代知行观研究述评
2.1.1 先秦哲学对知行关系的初步探索
2.1.2 西汉至隋唐时知行关系探索
2.1.3 宋元明清时期知行观的探讨
2.2 近现代对知行关系的探索
2.2.1 孙中山知行观的理论贡献
2.2.2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者对知行观的完善
2.3 “知行分离”的历史
3 现代社会知行分离的原因探究
3.1 社会文化根源
3.1.1 家族本位的存在
3.1.2 重私德、轻公德
3.1.3 伦理建构的失范
3.2 社会转型时期的体制漏洞
3.2.1 经济体制的转型造成的信仰迷失
3.2.2 民主机制不健全
3.3 现代道德建设的缺陷
3.3.1 圣人教育与知行分裂
3.3.2 圣人教育的失落
3.3.3 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
3.3.4 道德理论建设的滞后性
3.3.5 学校德育的弊端
4 关于对道德教育的改进
4.1 合理的道德目标定位
4.2 道德教育应向生活回归
4.3 重视道德教育的层次性
4.4 尊重德性发展规律、培育道德主体
4.5 净化外部环境—优化道德教育的基础
4.5.1 政治环境方面
4.5.2 文化环境方面
4.5.3 经济环境方面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西方德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J]. 张治秀.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2]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 任俊. 外国教育研究. 2006(05)
[3]美国的学校公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 徐文. 前沿. 2006(03)
[4]学校德育制度十年:问题与走向[J]. 胡斌武.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03)
[5]西方德育“体谅模式”之借鉴[J]. 李长艳. 思想教育研究. 2006(03)
[6]批判与探索:当代德育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分析[J]. 魏传光. 南京社会科学. 2006(02)
[7]新加坡德育特色及对我们的启示[J]. 冉小先. 前沿. 2006(02)
[8]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季爱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01)
[9]中小学校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J]. 高尚刚. 科学中国人. 2005(12)
[10]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人格论要[J]. 阎世笙.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硕士论文
[1]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研究[D]. 凌志东.河海大学 2006
[2]道德信仰的迷失与重塑[D]. 岳花艳.郑州大学 2004
[3]中国道德文明建设的瓶颈[D]. 韩爱芬.天津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35067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社会上的“知行分离”现象
1.2 文献综述
2 知行观研究的历史演变
2.1 古代知行观研究述评
2.1.1 先秦哲学对知行关系的初步探索
2.1.2 西汉至隋唐时知行关系探索
2.1.3 宋元明清时期知行观的探讨
2.2 近现代对知行关系的探索
2.2.1 孙中山知行观的理论贡献
2.2.2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者对知行观的完善
2.3 “知行分离”的历史
3 现代社会知行分离的原因探究
3.1 社会文化根源
3.1.1 家族本位的存在
3.1.2 重私德、轻公德
3.1.3 伦理建构的失范
3.2 社会转型时期的体制漏洞
3.2.1 经济体制的转型造成的信仰迷失
3.2.2 民主机制不健全
3.3 现代道德建设的缺陷
3.3.1 圣人教育与知行分裂
3.3.2 圣人教育的失落
3.3.3 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
3.3.4 道德理论建设的滞后性
3.3.5 学校德育的弊端
4 关于对道德教育的改进
4.1 合理的道德目标定位
4.2 道德教育应向生活回归
4.3 重视道德教育的层次性
4.4 尊重德性发展规律、培育道德主体
4.5 净化外部环境—优化道德教育的基础
4.5.1 政治环境方面
4.5.2 文化环境方面
4.5.3 经济环境方面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西方德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J]. 张治秀.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2]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 任俊. 外国教育研究. 2006(05)
[3]美国的学校公民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 徐文. 前沿. 2006(03)
[4]学校德育制度十年:问题与走向[J]. 胡斌武.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03)
[5]西方德育“体谅模式”之借鉴[J]. 李长艳. 思想教育研究. 2006(03)
[6]批判与探索:当代德育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分析[J]. 魏传光. 南京社会科学. 2006(02)
[7]新加坡德育特色及对我们的启示[J]. 冉小先. 前沿. 2006(02)
[8]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季爱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01)
[9]中小学校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J]. 高尚刚. 科学中国人. 2005(12)
[10]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人格论要[J]. 阎世笙.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硕士论文
[1]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研究[D]. 凌志东.河海大学 2006
[2]道德信仰的迷失与重塑[D]. 岳花艳.郑州大学 2004
[3]中国道德文明建设的瓶颈[D]. 韩爱芬.天津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35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35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