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一体视域下的人工智能
发布时间:2020-12-24 20:01
"万物一体"是传统中国哲学提供的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视角,中国哲学里存在着以"合异齐同"的视角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传统。人工智能及其衍生物是人类智力的成果,本质上仍然是人类机能的延展,既具有主体性意义,也具有对象性意义。从主体性意义上说,人工智能及其衍生物依旧是人类智力的产物,受人类意志控制;从对象性意义上说,人工智能及其衍生物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意志的"异化",成为人需要面对的对象物之一。人工智能的这一特性,与"万物一体"视域下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有着类似之处。在"万物一体"的视域下,我们既可以将人工智能看作人类主体世界的延伸,也可看作人与对象世界的融合。面对汹涌而至的人工智能浪潮,人类应该以"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的情怀对待之。
【文章来源】:学术交流.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万物一体”的认知传统
二、人工智能是人类意志的承载与“异化”
三、应对人工智能要“物来顺应、廓然大公”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与底线思维[J]. 何怀宏. 当代美国评论. 2019(01)
[2]人禽之辨、人机之辨以及后人类文明的挑战[J]. 孙向晨. 船山学刊. 2019(02)
[3]“人禽之辨”与“人机之辨”:基础与目的[J]. 董平. 船山学刊. 2019(02)
[4]儒家的“人禽之辨”对机器人有效吗?[J]. 吴根友. 船山学刊. 2019(02)
[5]人何以为人?——从“人禽之辨”到“人机之辨”[J]. 戴茂堂,左辉. 船山学刊. 2019(02)
[6]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人工智能的意义[J]. 欧阳英. 世界哲学. 2019(02)
[7]人工智能时代必须敬畏的天命[J]. 蔡恒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8]机器伦理何以可能:现有方案及其改良[J]. 阮凯.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11)
[9]王阳明哲学中的“公共性”思想[J]. 朱承. 浙江社会科学. 2018(08)
本文编号:2936229
【文章来源】:学术交流. 2020年05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万物一体”的认知传统
二、人工智能是人类意志的承载与“异化”
三、应对人工智能要“物来顺应、廓然大公”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与底线思维[J]. 何怀宏. 当代美国评论. 2019(01)
[2]人禽之辨、人机之辨以及后人类文明的挑战[J]. 孙向晨. 船山学刊. 2019(02)
[3]“人禽之辨”与“人机之辨”:基础与目的[J]. 董平. 船山学刊. 2019(02)
[4]儒家的“人禽之辨”对机器人有效吗?[J]. 吴根友. 船山学刊. 2019(02)
[5]人何以为人?——从“人禽之辨”到“人机之辨”[J]. 戴茂堂,左辉. 船山学刊. 2019(02)
[6]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人工智能的意义[J]. 欧阳英. 世界哲学. 2019(02)
[7]人工智能时代必须敬畏的天命[J]. 蔡恒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8]机器伦理何以可能:现有方案及其改良[J]. 阮凯.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11)
[9]王阳明哲学中的“公共性”思想[J]. 朱承. 浙江社会科学. 2018(08)
本文编号:29362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936229.html